白鹭……
白鹭很高兴,真的。
家里人的礼物,白建国是一套故宫藏画明信片,嗯,中英文双语版的,适合正在学习英文的白建国。大半都是仕女图画的明信片有着昏黄的底色,虽说是四头身的比例,却让人能感受到纸片上人物的心情和动态。
说实话,白建国是有点儿欣赏不来,白鹤看出他的高兴仅仅来自于收到女儿送的礼物的快乐,直接说,“等小鹭也考上大学了,咱们一家到北京来看看啊,故宫可是每天都有很多人呢,红墙琉璃瓦,阳光下真的好看。”
白建国一听,眼睛都睁大了,这个主意好,赶紧点头,这下要仔细看看这明信片了。
何欣的礼物是一只口红,何欣不是没有口红,但很少用,甚至说那管口红不知道是不是早已过期了。
80年代华国经济开始复苏,如同野火燎原后的草地,无数青青小草从地下冒出,国外的讯息和文化也在疯狂进入,其中就有美妆。
80年代到90年代初化妆品成了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当时很多经销化妆品的商家纯粹就是一个“搬运工”,什么化妆品搬上柜台,只要消费者能付得起就直接拿下,根本不需要什么推销。
这也使很多国产化妆品空有销量和质量却少了宣传和包装。在90年代初开始国外的化妆品品牌陆续进入华国,精心的宣传图片,精致的装造,使得华国普通百姓也开始逐渐将化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白鹤给何欣选了口红,纯粹是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妈妈能永远保持好的气色,是的,作为医学生,她开始关注人的气色了。
本来白鹤是想买羽西的口红,毕竟92年开始羽西就是以九支口红在国内爆火,但白鹤是真的不喜欢羽西的那个奇怪的发型,白鹤总觉得,那个发型很死板,不适合自己家任何一个女性,因此她选择了色彩更日常、更柔美的口红。
何欣轻轻接过口红,有些不好意思,说了“谢谢”,不过看样子又要放过期了。白鹤赶紧拽过自己妈妈的胳膊,“妈,您还这么年轻,现在还是管理者,怎么能不打扮一下呢,化妆不仅是舞台上才需要的,平时见客人,见员工,有个好气色也很重要啊。
而且,咱们一家出去玩,您也要打扮的美美的,照片留下来都更有精神呢。”
何欣笑了,点头。
“下次我给您带彩妆工具,我买口红的时候还看到有那种一整套的工具,不过我没……,我没买一整套的化妆品给您,工具也暂时用不上,您也给自己买买化妆品啊,别就一只眉笔了,哪怕您不喜欢眼影,粉底、腮红也要啊。粉底可以让您肤色均匀,腮红可以整体提升您的气色,配上口红正好。”
何欣忍不住伸手点了白鹤的鼻子,“你呀,不会在学校天天琢磨怎么化妆了吧?”
白鹤连连摇头,“没时间,完全没时间。”
白鹤不敢说,自己是帮整形专业录了教学配音,然后就被拉去拍了录像带的封面照,是被迫化了妆,不是自己化的妆,是专业人员上的手。折腾了好久,最后自己一看,就还是自己,只是不知道怎么就感觉漂亮了很多,又看不出多少化妆的痕迹,很符合一个医生的形象。
白鹤就觉得何欣也应该多捯饬一下自己的脸,西北风沙太大,太阳还烈,大多数的西北人都比同龄人看起来要老几岁,年龄越大的差别越大。
白鹭在旁边看着,都有些等不下去了,姐姐怎么还不给自己拿礼物?
白鹤像是听到了白鹭的心声,转过来看着白鹭,笑眯了眼,“小鹭,你的礼物是最先给的哟,也是最重、最占地方的。”
行了,果然没有自己的,那些卷子和书,白鹭觉得不能算是礼物。
寒假期间,白鹤除了去了两边长辈家转了转,其余时间天天都待在家里,尤其喜欢待在厨房里。
白鹭每天白天都要去学校补课,并不知道白鹤的这一新爱好。直到连续几天吃了红烧鸡块,才发觉有什么不对。家里伙食是一直都比较好,但天天晚上都吃红烧鸡,还是有些不正常。
晚饭后终于问了出来,白建国哭笑不得,“你姐天天在家练解剖呢,把冰箱冻的几只鸡都拆解了,实在是拆的太碎了,就只好天天拿来做了吃。家里过冬的土豆为了配鸡都消耗了一小半了。不过别怕了,鸡今天是最后一只了。”
白鹤有些不好意思,“那个家里的牛羊肉、和大肉都是分拆过的,只有鸡是完整的,噢,不对,爸,周末咱俩去买几只鸭子吧,也可以的。”
白建国……
不过,总算是不用再吃鸡肉了,换吃鸭子也好,白鹭还是表示可以理解。
94年的春晚,白鹭看了就看了,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只对《打电话》这个小品有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看小品的时候看地下人一阵阵的笑声与掌声,尤其是“头向下刷盘子”的话,前面出现不过是在说老年人不了解地球物理的一种误解,大家善意一笑倒也不算什么,但后面似乎提升到某些情节时,白鹭觉得很是不适。
白鹭能感觉到这个小品就是用一种极其低级又粗糙地方式歌功颂德,不止这个小品,94春晚的节目好像整体都有这个基调,这本身没什么,大家的生活确实有明显的改善,想赞颂可以理解。
但,那种“你强的时候欺负过我,我强的时候也欺负你,手段还要一样样的”想法,白鹭觉得不太能理解,强大后可以展示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对过往进行清算,但清算的方式真的对吗?是否真的理解一种行为在不同文化下的不同含义吗?
就好像那种‘你对我的欺负’,是我以为的,是我自己主动忍辱负重的,但,只要是让我觉得那是伤害了我的行为,我就要还回去。
以白鹭的年龄好像很难理解。
(注:
当时看到这个小品的时候是很厌恶的,不过随着自己长大,慢慢想通了。
80年代到90年代是出国潮,当时宣传的方式虽然有些粗糙、似乎‘民族性’过强,但也并非不是必要的。算是给当时的热潮泼泼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