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节、现场教学
“还困不困?”连光浩对昌羽说着。
呼,呼,呼。
昌羽一句话都没有。
很生气。
这算什么事?
“你看我还困不困?”
昌羽的表情似乎在说着。
“怎么,不服气?”
连光浩说着。
“……”依然是沉默。
“上课打瞌睡,你以为你很厉害?”
“哼,上的课,我听不懂,我都不敢睡觉,你这么牛逼?”
“别人打瞌睡,那是别人的事情,你打瞌睡,谁给你的勇气?”
郑凯听不得别人啰嗦。
把目光投向了别的地方。
主要是因为上课打瞌睡的事情,我们被搞过一次。
之前在团机关训练的时候,集体到团机关单位里上课,就是因为某些人打瞌睡,导致全体轮训成员被拉倒某个单位的楼下,进行了很严肃的批评教育。
而此刻,若是因为新兵上课打瞌睡再被收拾的话,那就非常不好受了。
因为这个事情,所以班长对于我们这些新兵要求又严格了不少。
严肃的三人组合,昌羽又开始了五百米冲刺。
操场的标准是四百米。
对,那是一般的操场。
我们这个教导队的操场可不一样。
郑凯不忍心看着昌羽被训,默默的转头看向其他地方。
“现场救护,接下来,我们开展通气的训练。”
“通气就是给没有呼吸的伤员进行救治。”
“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这是伤员,现在没有了呼吸。”
“请看示范。”
“现将伤员仰卧平放。”
“清理口中异物。”
“比如这个手榴弹在伤员口中。”
卧槽!这个玩意,这个训练这么刺激?
“我们要取出手榴弹,保持呼吸畅通。”
“在然后,托着下颚,使头部后仰,将口腔打开。”
声音极其具有穿透力。
就连非常远的郑凯,都能够听的一清二楚。
“另外一手捏住鼻孔。”
“向伤员口内连续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吹气量1000毫升左右,直到胸廓抬起,停止吹气。”
“卧槽,你有没有刷牙。”
“别动,你现在是伤员。”
“吹气频率为15次\/分钟”
“在然后进行心脏复苏。”
“也就是胸外心脏按压。”
“每次呼吸之后,按压心脏四到五次。”
“你轻点。”
“操,你再废话,我让所有人来一遍。”
“你等着!”
“我就在这里等着!”
教导队的训练场的氛围一直很浓烈。
“注意,进行心脏按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仰卧在地上或者床上,一定要找准按压部分。”
“这就是整个人工呼吸的流程。”
教导队的家伙们,在进行无差别的训练。
昌羽还在接受着班长的怒火。
郑凯实在是不忍直视。
只要他俩不打起来,管他怎么训呢。
再说,不就是啰嗦一点嘛。
郑凯继续把目光投向周围。
看看别人是怎么进行教学法的。
“接下来,我们要组织的训练是止血。”
“止血有两个内容。”
“一是出血的种类,二是止血的方法。”
“出血是种类有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是暗红色。”
“动脉出血鲜红,呈喷射状,而且又快又猛。”
“这些,我就不作讲解,。主要是讲解止血方法。”
这些,在我们新兵的时候,都有学过。
但是此刻,不一样。
我们学习的是怎么教学。
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进行传授。
就像传承一样!
五千年的文明能够不断层的传承下来。
不就是一个接收,再然后进行传递吗。
光学会接收,理解并运用,但是不会讲授,那终将会断了传承。
一代更比一代强,那就是因为不断的发扬光大。
一代不如一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只是在这里看着他们的表演,实在是不一样。
一点都不温柔。
新兵教学的时候,和声细语,就怕别人不理解。
在这里教学,就怕你理解。
“动什么?谁让你动了!给我老实一点,你现在是伤员!”
“我好了!我自己恢复了!”伤员的扮演者慌了。
“看来伤员流血过多,已经产生了幻觉!”
“接下来,我们一定要抱着认真的态度,严谨的操作每一个步骤。不然这个伤员会因为我们的失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首先要给他止血。”
“止血的方法有三种。”
“加压包扎止血。”
“在伤员不配合的情况下,要适当的加点暴力。”
“比如这个,就可以将他打晕!”
“哎,你过分了啊!”
“不要影响教学。”
严肃的场合,严肃的话语。
丝毫看不出每个人是那么的严肃。
这是在搞事情啊!
“第二个止血方法,是指压止血法。”
“啊,喔。你大爷。”
没有人在乎他的死活。
训练继续!
“第三个止血带止血法。”
训练还可以这样进行。
郑凯也是醉了。
这个教学,肯定会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只是,同样的实践,他们在训练,我们也要进行训练。
受训完之后,昌羽,郑凯连光浩再次集合在训练场地。
每个人的状态变了。
变的严肃了,也变的有精神了。
毕竟,刚刚那个排长被换了。
一个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大学生,说实在的,确实有很多的欠缺。
教学方式,方法确实是有待于提高的。
“啊,接下来,我们欢迎老班长给我们上课。”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听讲。”
严肃的课堂,本来这个课程也就是一节课。
现在因为授课老师能力原因。
现在变成了两堂课。
“我们这个,无非就是利用简单的操作,去完成复杂的事情。”
“赋予基准射向,这个大家都知道。”
“首先是直觇分划。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主观瞄向侧观的红色分划。”
“要知道,主观和侧观的作用。”
“他不仅仅是一部器材,更是一些最基本的数据。”
“这个数据不能错,错一点,对于后面的结果都会产生巨大的变换。”
“而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联测反觇,用已知点求观察点坐标。”
“这个可以借用两观基线长,主侧观的距离。”
“还可以用补助基线长,也就是标杆的距离。”
“这个在之前的正运算,逆运算,整理交会,相互定向一个道理。”
“无非就是不同的运用。”
“对于今天要讲的简易法,成果法,转移射,都是差不多的。”
“无非就是多了几个数据。”
换个教官,讲解的也不一样。
因为每个教官真的不一样。
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熟练度不一样。
更多的是,对于上课的学员的了解。
同样的知识,给高中生,和大学生讲解,能用同一种方式吗?
如果是同一种方式,那么这个方法也是偏向于理解能力低下的人。
毕竟上课的学员不仅仅有头脑发达的干部精英,还有我们这些刚刚成年的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