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节、新兵教官
本来是一次很正常的野外训练。
但是没有想到,这次有点不正常了。
好像不仅仅是韩枫在听着郑凯在讲。
好像其他人也停下来听郑凯讲了。
现实中训练其实有点像考驾照练车一样。
很多时候,半天根本就练不了几次。
毕竟要进行讲解,讲评,然后上手操作,再进行指点,卡时,计算。
那么多人,一起搞是话,确实没有多少时间。
看似是半天几个小时,其实一个来回半个小时根本不够用。
而一个技能的熟练,压根就不是练几次就能掌握的。
除非像郑凯这样,从头到尾没有问题,没有疑惑,操作,计算,逻辑,思维完全准确。
不然想要训练出合格的成绩真的有点难度。
磁针是否能够准确定住,脚架是否不会晃动,水平点是否居中,这些事情对于某些人还是一个问题,残留的问题会影响接下来的操作,即使全部过程完全熟悉,但是稍微出错,那就是满盘皆输,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军人不需要解释。
错了就是错了。
重来?不好意思,炮弹出膛之后不会重新回到包装盒里从新上膛。
要是回到包装盒里,那就祈祷包装盒不在自己身边吧。
杀敌没有杀死这是想要自裁。
炮口是否偏离,是否打在了预定位置,这些没有办法在爆炸之前肯定,但是可以在射击之前确实把各个诸元搞清楚。
让炮弹落在意外的地方,那就笑话了。
基本上,每个优秀的指挥官都会对战场形势地形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我们做不到像伟人那样四渡赤水,指挥自己军队的同时还能够调动敌人的军队。
但是我们绝对能够做到,指哪里打哪里。
同时我们还要进行预判。
阵地的转移,目标的移动,何时会到何地,这些都是有基本认知的。
不然等到确定之后再计算,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速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精准预判,预判了敌人的预判,这是基本能力。
下象棋还要考虑三步之后的事情,更何况生死战场呢。
至于布局那是高层的事情。
我们眼前的事情就是要练出在实战的时候活着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提升战斗能力,尽最大努力消灭敌人的力量。
让敌人在我们面前不在具有威胁。
降维打击,就是我们的战略眼光。
消灭敌人不再需要我们冲锋陷阵,只需要我们动动手指,就能让敌人原地飞升。
我们的眼里哪里还有敌人,那都是勋功章啊。
如果发生战争,我们这些人会是在第一线的第一线。
勋功章将会是我们第一个拿,至于拿的是大的还是小的,就看敌人有多大价值了。
遇强则强,越是高级越是兴奋。
最前面可以清晰的知道战场形势。
于后面又能统领三军,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出有效的战斗力。
听着是不是就会兴奋了。
想象一下就好了,还要展开训练。
这种能力可不是想象就能够获得的。
至少在目前来说的话,还没有谁能够做到。
什么RpG,93云,40火,在我们眼里只是工具。
那些东西都是步兵近战时候玩的,论到近战那简直就是我们这些军人的天赋巅峰。
三三制以落后武器硬刚现代化机械师,还有谁比我们的战斗意志更强烈?
不说我尚武尚战,而是我们要有这个能力,要有这个魄力!
战术,战略,文韬武略,都是可以成长的,天赋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就是努力。
很多人的努力到一定程度都会被人认为是天赋。
到了那一步,也就成功了。
说回训练。
郑凯以一个新兵的身份开始教学大家。
对于器材的使用,郑凯有特殊的感觉。
似乎总是能够把器材当做身体的一部分。
操作很稳,也很疾速。
每个动作都是一步到位。
行云流水完全没有多余的动作。
“一部器材,要做出两个分化,必然要移动的,在移动之前,一定要把该有的数据记录下来。”
“第一个观察所,我们列为主观分化,另外为了减少计算步骤,劲量把第二个测观分化定在标杆的位置。这个位置要选取好,确保从测观分化中能够观测到各个目标点。”
“这个之间的距离也要适当的选取,尽量取一个整数,因为可以少一点计算量,至于这个方法,大家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距离的判断,这个要大家平常观察了。”
“另外在树立标杆的时候,大家也可以通过自己跑步的距离进行估算。”
“这些都是可以排列的,就像排列一个阵法,在预定的位置设立点。”
难怪很多人都喜欢当教官的。
因为当教官的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教育军人这个群体。
那个纪律是相当的严谨。
那一个个的求知欲,完全表露无遗。
教学的同时,郑凯也在自己感悟着。
思考着哪里可以改善。
但是好像上手之后,郑凯感觉还是自己的操作更加完美。
按照班长教学的方法,自己不断的改良,确实还是有点用处的。
只是这个改良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
目测距离,器材操作,手法娴熟,缺一不可。
这个对于新兵来说,说出花来,也是没有用的。
毕竟能力摆在哪里了。
在脑海中没有一个地图全景,没有距离方位感,做什么安排都是多余的。
“这个点用过之后,记住不要毁了,要做好标记,这个标记自己要知道,要精确,是放石头还是树一根杆子,这个待会测的时候要注意是哪一边,毕竟错一点都是有一个密位的,差一个密位,再进行其他参数计算的时候肯定会产生不小的误差。”
“那怎么确定是准确的?”
“韩枫啊,你要自信一点,这个杆子会动的,但是地上的点基本是不会动的,找不动的点作为基础啊。”
“唉,老是错,哪里还有自信啊。”
“多练习就好了。”
“好了,记录好数据,我们就到下一个点。”
“记得先把器材完全归于原点。”
“不差这点时间,而且也方便第二次展开。”
“那个点,我目测了一下,大概是一百米。”
“这么准确?”
“不用怀疑,我刚刚用方向盘看了一下,确实是一百米整!”
不会有人真的怀疑那是郑凯随便插的一个点吧?
那是郑凯自己用脚步测算了两次的点,一个去一个回,一个来回基本可以确定距离了,两个估值平均一下,误差总会减小的。
对于距离这个事情,都是生活中留心的地方。
跑步,一百米用了多少时间,一共用了多少步,这个细节是很少有人在意的。
除了郑凯这个脚受伤的人,对于各个细节那是非常留心的。
踢正步,走路一步是多少距离。
闭着眼睛走,怎么走是直线,这些都是要细微控制的。
自然,这是郑凯又再一次走在了大家的前面。
“有了这个准确的距离,再测算住两个电塔的距离方位角是不是就非常简单了。”
“哦~”
看着大家恍然大悟的样子,郑凯又无意识的在群众中无形的建立了强悍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