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那老三出宫的后续,就交给礼部、户部、以及吏部处理。李爱卿,刘爱卿,步爱卿,你们三人要好好处置,千万不能让老三跟朕抱怨,没把他当亲儿子看待。”
看着点到的三人,康宁女帝似笑非笑。
“臣等遵旨!万死不能辜负圣意!”
李明杰,刘勤善,步舵烟纷纷跪倒在地,对着康宁女帝三拜九叩。
“起来吧。东南沿海一带,浙江总督兼兵部左侍郎的胡宗宪前些天上疏,想要提拔一名叫做俞大猷的世袭百户,杨爱卿,你看看如何。”
将手中的奏折递给恩静,恩静从康宁女帝身旁走过去,将奏折递给了离得最远的杨博。
对恩静道一声谢后,杨博打开奏折细细看了一遍,神色却有些哭笑不得:
“回禀陛下,这个俞大猷,经历似乎很是坎坷啊?会试之后升为千户,却因越级上疏被责罚,重新降为百户。
在边关历练完,赴东南任职之后更是和倭寇打得各有胜负,职位也是有升有降,到现在却想直接提为副总兵,似乎有些奇怪。”
“朕本来也觉得奇怪,但看了他做的一件事后,觉得这个副总兵还是能当一当的。”
说着,康宁女帝又拿起一封新的奏折,递给恩静。
再次接过奏折,杨博道谢之后将其打开细细品读,过了一会儿似有所悟般拿起胡宗宪的奏折,重新看起来。
居然知道用少林寺的僧兵解决肆虐江陵一带近月的倭寇团伙,这个俞大猷,倒是不简单啊。
又过了一阵,杨博这才放下两封奏疏,交还给恩静:
“陛下,依臣所见,这个俞大猷确实有奇策,副总兵不是问题,但是想要解决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之患,仅仅用好将才还有所欠缺。”
“朕也知道。”示意恩静把奏疏给梁正启和其他人看看,康宁女帝叹了口气:
“但是帅才百年一遇,这个胡宗宪倒是不错,大局很稳,可惜光是稳重并不能成事,他最好找个合适的幕僚,或者再历练历练。”
就在梁正启和其他大臣依次翻看奏疏之时,杨博摸着自己的胡须,谨慎思考一番后,向康宁女帝开口道:
“陛下,臣在蓟门,大同一带巡视时,曾见过一位可造之材,此人名为戚继光,也许能够帮助解决东南一带的匪患。”
戚继光?
康宁女帝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回忆一阵后猛然想起朱翊镜曾偶然提到过这个名字,当时还夸赞其为倭寇粉碎机。
虽说并不懂粉碎机什么意思,但是针对倭寇这一点康宁女帝还是懂得的,正好杨博提出此人,她便顺水推舟道:
“哦?既然是杨爱卿推举,此人定有过人之处,不如就让他去东南带兵,试试究竟能不能成器吧。”
此时梁正启等人终于看完了奏疏,但都未对此提出什么意见。
理由很简单,梁正启本人曾多次告诫群臣,军务之事文人需精通才可开口,其余都是误国之言。
不光是说,梁正启身为内阁首辅,对军务之事从不插嘴,一切都交给兵部以及武官定夺,除非连战连败,不然对于打了败仗的将士们也都不予置评。
有阁老以身作则,虽说言官依旧吵闹不休,但大明有些松懈的武力也因此慢慢回复,倭寇之乱也并未愈演愈烈,只是难以根除。
“好了,其他的事宜也没有值得现在讨论的,诸位爱卿可以回家好好歇息了。”
挥挥手示意九人可以离去,康宁女帝刚想放松一些,却忽然听到杨博开口道:
“禀报陛下,臣还有一事相求。”
“哦?”
康宁女帝忽然心生不悦,微微皱眉:
“既然是刚刚提拔了俞大猷和戚继光的杨爱卿开口了,那就说说吧。”
梁正启有些意外地看了眼杨博,领头坐回到椅子上。
“谢陛下。”
深鞠一躬后,杨博淡然继续道:
“臣忧心边境战事,还请陛下将臣调回大同,臣可借此更好地为我大明效力。”
杨博这话说完,李明杰和刘勤善都愣住了,就连步舵烟和史申正都是面面相觑。
顾自审沉吟片刻,刚想起身,却被康宁女帝伸手制止:
“也罢,杨爱卿有这份心很难得,朕也清楚京城留不住你,就准了你回大同吧。不过,兵部并不缺人,尚书这个职位你先兼着,真没余力顾及了再说。”
“陛下圣恩,臣,不胜感激涕零!”
“爱卿平身。恩静,你去送送几位大人。”
“喏!”
……
待到九人和恩静一起离开殿内,康宁女帝这才叹出一口浊气,摇摇头继续批改桌子上的奏折。
顾自审看似忠于朕,实则与江南的那边官员有千丝万缕的瓜葛,以他的水平要是看不出来江南织造局这份折子中的问题,那也不用当次辅了。
至于提议兵马司副指挥使林山侠当老三的贴身侍卫,更是明知道他是朕的人离不开兵马司,梁老头儿也会坚决反对而故意为之。
呵,真当朕看不出来吗?
改完一份奏折,康宁女帝伸手拿起另一份。
至于杨博这个人……聪明是真的很聪明,随随便便就明白了朕的意思,帮朕放出游家女儿。
不过如此,更是知人善任,戚继光这个名将,老三之前也说过,正好给朕一个验证的机会。
只是……
放下手中的奏折,康宁女帝沉思片刻,开始拟作调任杨博的圣旨。
这家伙,对朝堂丝毫不感兴趣,一心扑在边关沉迷争斗,虽说善于击退鞑虏稳固边境,就是可惜了这份才华。
不然朕也不至于如此费力地平衡朝堂了。
想到这里,康宁女帝忽然有些好奇朱翊镜会怎么做。
虽说从未见过他讨论这方面,但依照马忠,徐永和吴勤明的下场来看……
总不至于在京城用京臣叠京观吧?
……
大概,可能,应该……
不会吧?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
明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先生(袁可立)封之,京观岳如也。”
张岱《夜航船》注解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