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风和日丽、碧空如洗的午后,温暖的阳光倾洒而下,将整个卧龙岗装点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微风轻拂,送来阵阵花香和青草的清新气息。
而此时,那位被世人誉为“卧龙”的先生正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原来,昨晚他因事务繁忙直至深夜方才归家,故而用过午餐之后便稍作休憩以恢复精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此刻,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缓缓向着卧龙岗行来。为首之人正是大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刘备!此次出行,他身旁还伴随着义薄云天的关羽以及勇猛无比的张飞等人。
刘备此次已是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专程前来拜访这位传说中的卧龙先生。前两次到访之时,不巧卧龙先生皆外出未归,令刘备心中深感遗憾。而今,终于得以与先生相见,刘备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当得知先生正在小憩后,刘备赶忙示意众人切勿惊扰。于是乎,他们一行人静静地立于门外,耐心等待着先生醒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漫长的等待让生性急躁的张飞渐渐有些按捺不住性子,开始抱怨起来。好在关羽性情沉稳且宽厚仁慈,不断轻声劝慰着张飞,这才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发生。
反观刘备,自始至终犹如一座雕塑般笔直地站立在原地,纹丝不动。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扇紧闭的房门,眼中流露出满满的期待与诚恳,仿佛要用这份执着与坚定向卧龙先生传递自己求贤若渴的决心。
就这样,又过去了许久,屋内终于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片刻之后,房门缓缓打开,只见卧龙先生已然睡醒起身,并匆忙更换了一身整洁的衣物,快步走出房间迎接众人。
且看那卧龙先生诸葛亮,年约二十有六、七,身姿挺拔如松,竟高达一米九之多。其容貌更是出众,剑眉星目,面若冠玉,端的是英俊非凡。他手持羽扇轻摇,头戴纶巾飘逸,只一眼望去便知此人绝非平凡之辈。
刘备见此情形,赶忙上前施礼,恭恭敬敬地说道:“刘某此前曾两度登门拜访先生,奈何缘分浅薄未能得见先生真容。今日承蒙上苍庇佑,终能与先生相见,实乃备之大幸啊!”
诸葛亮微笑着回礼应道:“亮不过是乡野间一介农夫罢了,承蒙将军如此厚爱,数次不辞辛劳亲至寒舍,实在愧不敢当。烦请将军移步室内,咱们慢慢详谈。”说罢,二人相携步入守静堂。待分宾主落座之后,一小童手脚麻利地上前奉上清茶,而后悄然退下。此刻,偌大的客厅之中仅余刘备与诸葛亮相对而坐,气氛显得颇为静谧。
稍作停顿,刘备率先打破沉默,面色凝重地开口言道:“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奸贼曹操篡权夺位,窃据汉室神器,致使当今圣上无法执掌朝政。我虽自知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但一心想要伸张正义,拯救这风雨飘摇中的大汉王朝。然而,究竟应当如何行事方能有所建树呢?还望先生不吝赐教。”言罢,刘备目光恳切地凝视着诸葛亮,期待着他能给出济世良方。
诸葛亮轻抿一口香茗,缓缓放下茶杯后,悠然地挥动手中那把洁白如雪的羽扇,神态自若且胸有成竹地道:“自那董卓之乱起始至今,我大汉天下分崩离析,各路诸侯趁势而起,纷纷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而在这众多诸侯之中,最为声名显赫且实力强劲者,无疑当属袁绍与曹操二人。单就各方面条件而言,曹操相较于袁绍确实多有不如之处。然而,最终曹操却能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一举击败袁绍,此虽可称之为天意使然,但更多的却是凭借其麾下谋士们精心策划的谋略所致。
如今,曹操已然拥兵百万之巨,更是挟持天子号令天下诸侯,其势力可谓如日中天。以将军您目前的兵力及实力状况来看,实难与之正面抗衡啊!
再观那江东之地的孙权,自孙坚起始,历经孙策,直至现今的孙权当政,已历经三代主君。他们据守江东一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仅如此,其帐下亦不乏诸多贤良之士为之出谋划策、辅弼左右,整体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对于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我们非但不可对其存有觊觎之心,反而应当将其视为将军未来可携手合作的重要盟友。唯有如此,方能在这乱世之中谋得一席之地,并逐步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诸葛亮稍稍停顿了一下,目光缓缓地投向刘备,想要观察他对于自己刚才所言的反应。只见刘备微微垂首,眉头微皱,似乎正在脑海深处仔细思索着诸葛亮方才所阐述的话语。一时间,整个客厅内都陷入了一种静谧之中,只有偶尔传来的微风轻拂帐幔的声音。
见此情景,诸葛亮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我们如今所处之地乃是荆州,此地地理位置堪称绝佳!其东可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接交趾,北达中原,真可谓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啊!以当下之局势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荆州仿佛就是上天特意赐予将军您的一块宝地啊!不知将军对此可有何想法呢?”说完,诸葛亮再次将目光移向刘备,期待能从他的脸上捕捉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
然而,让诸葛亮稍感意外的是,刘备依旧静静地坐在那里,宛如一座沉稳的山岳,只是专注地倾听着自己说话,那张略显沧桑的面庞之上竟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情感变化。面对如此情形,诸葛亮心中不禁暗暗赞叹起来:“这刘玄德当真是喜怒不形于色啊!如此深沉内敛之人,必定有着非凡的气度和能耐。想来日后定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诸葛亮微微眯起双眼,缓声道:“荆州之西,有一处广袤无垠之地,名为益州。此地地域辽阔,山川纵横交错,地势险要异常。不仅如此,益州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天府之国。遥想当年,高祖皇帝刘邦正是凭借这片宝地作为根基,厉兵秣马,广纳贤才,最终逐鹿中原,成就了一番帝业。”
说到此处,诸葛亮轻摇羽扇,稍稍停顿片刻后继续说道:“而今,益州的主人刘璋,却是一个生性懦弱、才能平庸之人。其治下虽有沃野千里,但因刘璋缺乏远见卓识和治国理政之才,导致益州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就在这益州北部,有一汉中太守张鲁,此人野心勃勃,对刘璋所拥有的益州虎视眈眈,时刻妄图将其据为己有。”
紧接着,诸葛亮目光如炬,郑重地说道:“与此同时,益州境内不乏智勇双全之士和德才兼备之贤能。他们心怀壮志,渴望遇到明主,一展平生所学,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因此,以吾观之,此益州之地,实乃将军大展宏图之所,亦是将军可图谋进取之处啊!
将军啊!您身为汉室宗亲,身上流淌着尊贵的皇室血脉,那崇高的身份令人敬仰不已。而且,您的信义之名早已传遍五湖四海,无论是江湖豪杰还是文人雅士,无不对您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您还善于招揽各路英雄好汉,对贤才更是求之若渴,使得麾下人才济济,犹如群星璀璨。
倘若能够顺利地同时占据并牢牢守住荆州和益州这两块战略要地,再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建立起友好和睦的关系,如此一来,后方得以稳固,便无后顾之忧矣。而在外交方面,则需与东吴的孙权继续维持紧密的联盟态势,共同抵御来自北方曹操的威胁。这样,我们便能形成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势力范围。
一旦中原局势有变,时机成熟之际,将军便可兵分两路,挥师北伐中原。届时,可派遣一员智勇双全的上将统率荆州的精锐之师向北进军,径直攻取宛城、洛阳等地,一路势如破竹,直捣敌军心腹。与此同时,将军亲率益州的雄师浩荡出征,越过秦川险阻,长驱直入。所到之处,百姓们必定会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王师的到来。他们定会满心欢喜地挑起丰盛的食物,担着甘甜的清水,以表达对正义之师的热烈支持与殷切期盼。
若是此番精心谋划最终得以圆满实现,那么将军的宏图霸业必将大功告成,大汉王朝也定能重振雄风,再度崛起于华夏大地之上,恢复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这番话语犹如一道惊雷,在刘备耳边炸响,令他瞠目结舌,嘴巴微张着,却愣是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时间仿佛凝固在此刻,四周一片静谧,唯有那轻微的风声在耳边低吟。
就在这片沉寂之中,只见诸葛亮轻缓地挥动了一下手中的羽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此乃亮为将军精心筹谋之策。”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刘备的心田。
刘备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激动的光芒,双手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臂,声音因情绪的激荡而略微颤抖:“先生之谋划,实乃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恳请先生随备出山,共创大业,成就一番宏图霸业!”他言辞恳切,满怀期待地望着诸葛亮。
诸葛亮凝视着刘备,从他真诚而炽热的目光中感受到了那份对自己的信任与渴求。他深知眼前之人乃是胸怀大志的明主,且给予了自己极高的礼遇和尊重。沉思片刻之后,诸葛亮终于点了点头,表示应允。
这一年,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自此,他踏上了漫长的仕途之路,一路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
在往后的岁月里,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及其子刘禅,前后长达二十七个春秋。期间,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刘氏父子和大汉的江山社稷。
然而,正所谓世事难料、命运无常!就在诸葛亮步入人生第五十四个春秋之际,长期的殚精竭虑与过度操劳致使他那原本强健的体魄不堪重负,终是积劳成疾,轰然病倒于病榻之上。此时的他面色苍白如纸,身形消瘦得令人心疼不已,可即便身体每况愈下、日益衰弱,其内心深处所牵挂惦念的依旧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之大事。
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强忍着病痛的折磨,苦苦支撑着自己那仅剩的最后一口气息,只为能继续为大汉王朝的未来精心筹谋、合理布局。哪怕是到了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最后时刻,他也从未产生过一丝一毫的松懈与倦怠之意,而是始终坚守岗位,将全部心血与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他为之奋斗终身的国度。
正是因为诸葛亮这般无私无畏、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以及对汉室江山的耿耿忠心,所以就连远在数百年后的唐朝时期,那位堪称伟大的诗人杜甫,也不禁对其发出了源自肺腑的深深赞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短短两句诗词,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一般,将诸葛亮一生中的卓越功勋以及那份矢志不渝的赤胆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精妙绝伦。而此诗句亦因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及动人情感得以千古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句,使得后世之人能够永远铭记这位忠臣良相所立下的赫赫之功与不朽伟绩。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名人有很多很多,不乏很多的志士仁人,很多可歌可敬的英雄。但是,像诸葛亮这种忠志无双的并不多见。不可否认诸葛亮是历史上的权臣,在刘备死后他实际掌握了蜀汉十二年的政权。但是,对于这样一位权臣的历史评价却是无与伦比的高,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位权臣值得当时人和后世之人尊重和钦佩。原因就在于他的忠。他丝毫没有篡夺蜀汉的野心,一个人手握天下大权却没有这方面的心思的确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