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问的太犀利,谁敢说不能啊,那不是否定自己能力吗。
崔丞相被问的哑口无言。
所有人都知晓,崔丞相大势已去,可他和五皇子党都不甘心。
此时齐国公走了出来,崔丞相和五皇子党眼神都亮了,
这几日,还是第一次见齐国公出列,他定是站在他的女婿墨清宸这边的。
齐国公声如洪钟:“先帝傧天那日,传的旨意已经很明显,贬墨清宸为庶民。让太傅辅佐皇长孙,只差“继位”这两个字没能说出口,”
“这几日,本国公见百官在皇长孙和墨清宸之间争辩,一直抱着一线生机。”
“他毕竟是本国公的女婿,本国公自然是向着他。”
“但今日才知晓,他竟做下这么多错事。先是杀害太子,后害玄王被敌国活捉,令大夏蒙羞。最后竟连五岁的侄子也要毒杀,因此气死了先帝。此等弑兄杀父之人,本国公不能再昧着良心,去支持他。”
“如今要选的是一国之主,不是一家之主。若把大夏交到他的手上,本国公将寝食难安。”
齐国公对着皇长孙行跪拜礼,“恭迎皇长孙,登基为帝。”
随着齐国公这一跪,皇帝的人选,也尘埃落定了,
墨清宸老丈人都受不了他的残忍,其他人再争下去,可就是目的不纯了。
礼部接下来有的忙了,登基大典定在五日后,太子妃一跃成了太后。
齐国公下朝后,去了墨清宸的院子,
墨清宸近几日也一直关心着朝堂之事,此刻就等在院内,见到齐国公来了,连忙上前,“岳父您来了,”
齐国公示意二人进屋,落座后,齐国公把今日的事都说了,
“今日朝堂,隐龙卫出来作证,把你刺杀太子和串通敌国,坑害四皇子的事的证据都拿了出来。”
墨清宸顿时脸色就白了,“那……是有结果了?”
齐国公叹气的点点头,“都到了这步,为父再坚持也没意义,便主动妥协了。”
墨清宸也明白,若再坚持下去,怕是他这国公之位也不保了,“岳父做的对,小婿不会因此介怀。大局已定,再挣扎也只会害了国公府。”
齐国公叹气,“哎,你岳母若知道了,又会哭很久。”
“你母亲和明玉那里,你要多安慰些。别消沉,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
墨清宸被他的关心感动,“小婿明白,以小婿犯下的罪,如今还安然活在世上,多亏了父皇厚爱。也多亏有岳父照拂。”
齐国公摆摆手,“别这么说,为父没帮上什么忙。”
此时齐明玉进来,“父亲您来了,和清宸吃些点心,这是女儿亲手做的。”
“女儿长大了,照顾好清宸,他吃不得苦。”
墨清宸有些难堪,他吃不得苦,可齐明玉从小也没吃过苦,如今跟着他,都没了郡主的尊贵。
齐明玉又为齐国公倒了杯茶,“女儿明白,女儿学的很快,还学会了几样夫君爱吃的菜。”
“是啊,明玉做的很好,都怪小婿,让她吃苦了。”
“夫君胡言,如今这样衣食无忧,咱们一家人平安在一起,妾身已经很知足了。”
齐国公满意的点点头,“这才是我国公府的小姐,不慕繁华,不骄不躁。”
墨清宸此刻也很佩服,齐国公府的家教是真的好,
这几日多亏了齐明玉在他身旁打气,支持,
对他母亲也是贴心服侍,且从不喊苦,喊累。
这里仆人不多,很多事都要她亲力亲为,她也学的很好,还乐在其中。
若是没有她在,恐怕他早就崩溃了。
他已经想好,若哪日他打败那五岁稚子,他会封齐明玉为后。
至于宋意暖,他不敢再想了。
她本就不喜欢他,如今又知晓她的父亲被流放,都是拜他所赐,更不可能再理他半分。
他把她放在了心底,他们之间,只剩回忆。
五日后,小皇帝登基了,穿着吏部为他特制的小龙袍,被随侍公公抱到龙椅上。
太后坐在龙椅下方,唐仁依然站在百官之首。
户部和吏部如今都有很多空缺,崔丞相必然会冲着尚书之位使劲。
唐仁早已和太后安排好,大肆提拔自己人,
崔丞相气的要死,没想到,楚浔那个纨绔都做了户部三品侍郎,郭子铭做了禁军副统领。
吏部尚书之位更是给了去流放的宋祖明,
鲁国公,武安侯,都向着唐仁,齐国公又不发表言论,
六部也都掌握在唐仁和太后手里,就连兵部尚书窦南征都在帮着唐仁。
他本是玄王的人,可他知晓,唐仁背地里也是玄王的人,如今玄王不在,他自然就向着唐仁。
此时的崔丞相才意识到,唐仁早就不是小小的四品大理寺少卿。
也许他早就开始布局了。
他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止是他,太后也发现,除了一开始就向着太子的礼部和工部,其余都是唐仁的人。
还好她早就打算了让位,否则,她儿子的安全,未必能享受到太傅的保护了。
到了一月底,宋府的马车终于回来。
宋意暖早早的等在城门外,唐仁在一旁替她拢着披风,
看到前方有马车进入视线,宋意暖扬着笑脸迎了上去,“爹,娘,小宝。”
唐仁也紧随其后,
宋母下了车,就和宋意暖抱在一起哭,“女儿,娘好想你。”
“娘,你们受苦了。”
宋老爹眼含泪水,宋小宝也拉着宋意暖的衣袖,喊着“姐姐,”
唐仁就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们一家人团聚,
林婆婆跟在宋意暖身后抹眼泪,“老爷,夫人,少爷,你们终于回来了,”
哭了一会,宋老爹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夫人,太傅大人在呢,该去道谢的。”
宋母赶紧抹了把眼泪,“对对对,你看我,光顾着哭了,”
宋老爹带着宋母和宋小宝走了过去,要给唐仁行礼,“下官携家人,多谢太傅大人,此次流放,多亏您照拂。”
唐仁赶快拦住,“宋大人不必多礼,都是晚辈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