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袁术可是领教过高顺陷阵营得厉害,在武关城下损失三万多大军,依旧未能撼动武关分毫,已经在袁术军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而吕布的威名天下无人不知,虎牢关前一人单挑曹操三员悍将不败,还重创一员敌将,这傲人的战绩,让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吕布和高顺都秘密朝着既定的攻击位置运动,等候着李世民的最后命令。
粮草军械也不断地朝着两条战线倾斜,虽然是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但此时的李世民具备这样的实力,况且张鲁和袁术的实力也不强,因此倒也不会给李世民带来极大的压力。
况且这个时候,天下诸侯都以为李世民将要进攻曹操,谁会想到李世民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呢,等曹操反应过来,恐怕这两地已经被李世民拿下了,
随着军事部署的调整,并州军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起来,大规模的军事调动,粮草、军械调拨,也预示着战争即将爆发。
在军事调动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科举考试也渐渐临近。这次虽然有一些豪门大族的抵制,但各郡县士子参与的热情依然空腔高涨。
特别是幽州、冀州、司隶、并州、凉州和雍州等李世民占据的地盘,初步预计就有两千多名士子报名参加州郡一级的乡试,因为天下未定,因此李世民将郡县两级考试简化为之举行一级各州的乡试,
其他各州郡报名的学子慕名而来,加起来也有近五百人,足见此次科举影响力之大。不过报名参加考试的大多是寒门子弟,要么就是一些落魄的贵族,各世家的青年俊彦确实参与度不高。
经过各州郡的初试,最终有三百人进入到下一轮终试,各地学子便自发赶往长安的骊山书院,参加最终的考试,类似于后来的“殿试”。一些家贫的士子,还受到官府的资助。
其他州郡的士子也同样受到参与考试当地官府的资助,于是三百士子便朝着长安浩浩荡荡地进发。
一般来说,很多年轻的士子,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平日里都在家中苦读,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次同郡的士子结伴上路,算得上是第一次远行游学了。
有一些家境尚好的,还花钱雇了一些镖师来保护自己,毕竟山贼强人可是层出不穷,万一因此而送了命那就不值当了,特别是来自其他州郡的士子。
没想到一路上,盗贼、强人几乎已经绝迹,官道修建得宽敞、笔直,十分结实,路上车水马龙,来往商贾连绵不绝,偶尔还能看到雄壮的骑兵在官道另一侧疾驰而过。
官道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田垄,早春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忙碌翻整土地了,星星点点的农夫在田地里穿梭忙碌着,偶尔还呼喊着调皮捣蛋的稚童,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
这让一众外地士子惊诧万分,渐渐地也从这些随处可见的安居乐业的场景中发现了这些州郡的不同,这原本习以为常的景象,在他们心中是那么地遥不可及。
熙熙攘攘的士子中,一个白衣青年同样也察觉到李世民管辖的这几个州郡的不同风貌,工商发展繁茂、百姓安居乐业、盗贼绝迹夜不闭户。
这些往往盛世才有的景象,如今却真真切切地出现了,心中也是无限敬佩李世民的治理天下的能力,越发对这李世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科举“殿试”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士子齐聚在了长安,一些家境贫寒的士子住进了骊山书院,在大考来临之前,书院开放授课,欢迎外地学子前来听课。
应考的士子纷纷涌入课堂,和骊山书院的学子,一起聆听郑玄、赵嘉和蔡邕等人的儒学课程,无不被几位儒学大师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见识和容物无声的品德,深深折服,一些士子甚至当即表示如果这次未能高中,就留在骊山书院潜心读书,加深学问。
这让微服私访到此处的李世民心情十分舒畅,自己苦心孤诣,费尽心思所做的一切终于看到了一丝回报。
很快科举终考便如期而至了,三百人坐在宽阔的大殿内,密密麻麻,鸦雀无声,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紧张,静静地等待着最终的考题,等待着最终的命运。
没多久,主考官蔡邕便如期而至,展开卷轴大声朗读起来:“今天下纷扰,内有战火涂炭,外有异族环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何以解之?何以平之,论天下一统之道。”
其实这道题是李世民提出来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学子中有没有具有战略性的人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当然了这还有一定的政治风险,毕竟名义上现在还是大汉朝的天下。
你这考题一出,你李世民想要统一天下了?将至大汉天子天朝于何地?
这其实也是对学子们政治智慧和政治立场的考验,如何避开敏感的汉朝政权和李世民的“军政府”来谈天下一统,还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抢夺天下,答题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政治立场了。
答题的前提不就是已经默认汉朝名存实亡,气数将尽么,否则你应该问的是“如何实现大汉的复兴之道”,而不是什么统一天下之策了。
果不其然,一些儒生也发现了其中端倪,但摄于李世民的威压,不敢明着闹事,而是选择弃考。
“先生,弟子选择弃考!”一名大汉的死忠士子选择了放弃考试,扞卫心中的大汉荣耀。
蔡邕看了看一直在侧默默观察的李世民,沉声说道:“弃考的学子请自行离场,不得阻拦。”
见这名学子平安无事地离开了考场,周围的士卒没有一点阻拦的意思,不多一会又有几十名家境优渥的士子和外州的士子离开了考场。
但大部分士子依旧纹丝不动,开始构思答题,准备下笔了。那时候的读书人虽然有些呆,但绝不傻,没有人没看出来其中的奥妙,但大多选择了沉默或者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