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闻说,秦王有觊觎皇位之嫌!”
“如果太子去世,太子之位很有可能会落在他的身上!”
“秦王就蕃西安之后,和正妃王氏一直没有子嗣,关系也不和睦!”
“平常又受到次妃邓氏的挑拨,把正妃王氏幽禁在王府中,只给她不干净的食物,生病也无人照看!”
“并且秦王性格残暴荒淫,在封地屡行恶事,使其内百姓民怨沸腾!”
“后来邓妃因妒忌王氏,而被陛下多次派人责备,其后便自缢身亡!”
“那些了解邓妃的人,结合他平常的性格,觉的她是万万不会选择自缢而亡的!”
“有人猜测,这或许也是陛下暗中的手笔!”
“陛下也多次警告训诫过秦王,但秦王因为邓氏的身死而性情大变!”
“秦王不顾陛下的训诫,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其残暴荒淫行径,更加的变本加厉!”
“太子念及手足情深,多次与陛下求情,秦王这才躲过陛下多次的责罚。”
“太子见此并不是长久之法,随即亲自启程西安,去训导这个不成器的弟弟!”
“太子在抵达西安之后,于那日王府之中,兄弟二人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并无其他人知晓!”
“不料,太子在回京途中,身体然疾突然病逝!”
“这一切来的未免太过蹊跷了一些,而不得不让人有所怀疑,秦王是不是暗地里做了一些手脚?”
“其实,这一切也只是后人的推测罢了,并无切实证据!”
坐在身旁的太子朱标,在听说了另一个时空当中,自己英年早逝的下场后,一时变得有些迷茫起来!,
“如果自己提前知道了这些事,那还会不会去做这些事情?”
老朱一脸颓败之色,“这又来了一个姓邓的!真没想到,咱的老二居然还是这种货色!”
“陛下,万万不可妄下定论,正所谓事在人为,一切还都有办法补救的!”
“呼……!”
老朱揉了揉脸,长出一口气道:“咱的脾气后来怎会变的如此?”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太子的突然病故而起!”
“哦!这又是为何?”
“陛下可以想象一下,含辛茹苦几十年,帮大明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就这么说没就没了,那会对整个大明有什么样的影响?”
老朱呆呆思索半天道:“咱现在脑袋乱的很,你就直接往下讲!”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关于新太子人选的问题!”
“到底是从其他儿子中选一个,还是直接立皇太孙?”
“陛下在悲痛之余,毅然选择了由皇孙继承将来的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
“太子妃常氏共生下两位皇孙,其中皇长孙朱雄英八岁便已病故!
“而身份最为合理的嫡次孙朱允熥,其性格过于唯唯诺诺,并不受陛下的喜爱!”
“其实,这里面或许有吕氏的暗中磋磨也说不定!”
“毕竟一个没了亲娘的小孩子,太子平常也疏忽对其应有的关怀,这也直接影响了其本身性格!”
“他注定不会于其他有娘亲的孩童那般,天性就应该活泼开朗!”
“如果他平常聪明伶俐,那他恐怕就会挡了别人的路!”
“他能在宫中活下来,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老朱和太子二人听过这番话后,心下不禁戚戚然!
“陛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吕氏侧妃的儿子,也就是朱允炆!”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允炆和太子的性格人品几乎一模一样!”
“他是陛下最喜欢的孙子,也是陛下心中仅次于太子的皇位继承人人选。”
“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陛下想立一个宽仁的君主,而非一个和自己一样严苛的君主。”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陛下当时的用意,大概是想让后来的百官做个比较!”
“是跟一位狠辣果决的陛下,还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君主,哪个更好一目了然!”
“百官也不用在整日提心吊胆,担心哪天被杀,今后可以尽心辅佐新帝治理天下!”
“陛下的这番良苦用心,其实大多数人只是看不透而已!”
“陛下为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能让其更好的掌握皇权!这一决定也直接为那些淮西勋贵埋下了灭族之祸!”
陛下可以想象一下,原本属于常氏一脉的皇亲国戚,在陛下本就多疑的性情之下,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那就是杀光,杀光,还是杀光!要把一切有可能的阻挡全部扼杀掉!”
老朱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一滴眼泪顺着眼角流下!
刘强并没有停止讲述!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主少国疑,加上无能臣子的谗言,仁善的朱允炆终究不是狠辣四皇叔的对手,一场靖难之役颠覆了陛下半辈子的筹谋。”
朱元璋猛的睁开了眼睛!
“老四?靖难?”
“没错!这是大明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转折点!”
“陛下在临终之前给朱允炆留了三位老师兼谋臣!”
“正所谓,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
“在朱允炆悲剧命运中,不得不提到他的三位老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削藩的时候,他们不直接拿下硬骨头朱棣,而是先捏软柿子!”
“首先是周王朱橚第一个倒台,接着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
“一年之内削掉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之后不仅造成天怒人怨,反而给了朱棣足够的警惕和准备。”
“而这,正是朱允炆和他的两位老师,齐泰和黄子澄秘密商量出来的所谓高策。”
“大多数人认为朱允炆是一位悲哀的皇帝,他没犯什么错误,却连皇位都没坐热乎就被赶下去,落得个不知所终的下场。”
“燕王朱棣对这种看法极不认同,朱允炆完全自作自受,怨不得任何人!”
“在权力和亲情之间,朱允炆用行动来证明权力更重要,完全不把血脉亲情放在眼里。”
“朱允炆的几位藩王叔叔被朱允炆弄得死的死,直接从藩王沦落为庶民的更是不在少数,完全忘记了之前他对陛下承诺过的以德服人!”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亲兄弟,朱允炆害怕朱棣发兵造反,朱橚会成为他的犯罪同伙,所以首先将他拿下。”
“朱橚就这样和全家老小不明不白的被人从河南押到南京,等待朱允炆发落。”
“朱允炆毫不留情的将这位叔叔贬为庶民,全家被发配到了云南。”
“代王朱桂无缘无故的被人告发,告其残暴不仁,欺压百姓!”
“朱允炆丝毫不加严查,直接将自己的叔叔和全家老小拉到南京,发配到蜀地囚禁起来!”
“岷王朱楩可以说是最倒霉的一位,什么事都没犯,一直是遵纪守法的好藩王,却意外的被朱允炆下令抓起来。”
“至于犯了什么事,朱允炆也没有解释,反正就是说你犯了事。”
“”这一抓让岷王朱楩,糊里糊涂的就被贬为了庶民。”
“湘王朱柏是条汉子,在朱允炆以乱印钞票的罪名,派人即将将他抓捕的时候,湘王朱柏召集全家锁在院子里,不让抓捕官员进院,直接放火将自己和全家一起葬身火海。”
“齐王朱榑和朱楩差不多,也没犯什么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抓去贬为庶民。”
“燕王朱棣一开始就手握数十万兵马,但是他选择上交了兵权,只留下不到千人的王府卫队!”
“他当着宣纸的太监装疯卖傻,甚至跑到大街上抓牲畜的粪便来吃!想以此让皇侄儿留他一命,只做个混吃等死的闲散王爷!”
“可面对朱允炆连续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五位藩王直接贬为庶民,很明显是想削藩,而且还是不留情面的那种。”
“要是朱棣再不赌一把,下一个倒霉的就到他了!”
“陛下可以想一下,直接从衣食无忧的藩王,带着全家沦落为庶民,那会是什么感觉?”
刘强看老朱低着头一言不发,也不知他心里此刻在想什么?
刘强继续道:“就在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九月,朱棣决定在北平起兵,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就此开始!”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位和尚的功劳,那就是人称黑衣宰相的姚广孝!”
“此人是个十足狭隘自私之人!”
“据说,他学了一身的屠龙之术,最是希望能施展一身所长,凭他一己之力让这天下易主!”
“他让朱棣去宁王那里借兵,又趁机拉拢了朵颜三卫,这才勉强凑齐了几万人马!”
“结果他确实帮朱棣办到了,最后也讲究了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神秘高人风范!”
“只是可惜了那些大明好儿郎们,他们没有死在抵御外敌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同袍的互相残杀之下!”
“整场靖难之役,前后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仅在最初的白沟河之战中,就有近20万人丧生。”
“整场战争过程中,死亡人数更是达到了六十多万人!”
“燕军在此役中只付出了很少的伤亡代价,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战争打到后期,已经没人愿意继续打这场毫无无意义的战争了!”
“大多数的勤王将领,都是带领手下军队,整建制的归降燕军,燕军不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整个天下!”
“据传闻所说,就在燕军攻入京城当天,朱允炆在宫中放了一把大火!”
“他杀了一个身材相仿之人扔进了火海,用假死脱身之计成功逃出京城!”
“后来有人在南方某地,似乎见过这位建文皇帝!”
“朱棣也曾派遣过锦衣卫,满天下的追捕建文余孽!”
“只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到最后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看着身体有些轻微颤抖的老朱,他似乎在极力压制心中的怒火!
刘强依然没停继续讲道:“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称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
“大明从此刻开始,真正进入了长达22年永乐盛世!”
“朱棣在位22年,他的确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朱棣即位后,施行了一系列治世措施。”
“永乐时期,在经济方面,与民休养、鼓励农事生产,迁徙安置大量流民、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手工制造业如矿冶业、制盐业、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继续推行削藩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
“大兴科举儒道,初步形成了文官执政的内阁制度。”
“永乐十九年,朱棣将京都从南京迁到北平,北平从此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虽非其本意,但是他真正做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后世之人给了永乐以及之后的大明一句评价!”
“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并据此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性的一个王朝!”
“在文化方面,永乐六年,集成古今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编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外交方面,积极与东南亚及中亚各国展开交往,形成了良好朝贡关系。”
“永乐期间,宦官郑和先后七次远航西洋,扩大了明朝的影响,与世界多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在民族关系方面,明朝与西域诸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交往,安抚蒙古、女真、西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各部,使得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军事方面,改革军制、建立京卫,朱棣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以保证边境安宁,又平定属国安南作乱,使其成为当时明朝的行省之一。”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延续和发展了洪武之治的部分国策,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生产发展快速,国力渐至强盛,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亚洲和世界上的强国地位!”
“并为之后‘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刘强暂时说完,拿起茶碗喝了个干净!
因为刘强在后半段,几乎都是在夸朱棣,这使得老朱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
“哼!真是没想到,咱的老四倒还有两把刷子!”
刘强嘴角微微上扬,心想:“别着急,猛料还在后头,待会可有你好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