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在何园的花园中畅快的聊了一会儿,纷纷起身,准备继续在这古雅的园子里好好游览一番。
这2月初的何园,寒冬的气息还未消散,园内一片静谧。虽不见春日的繁花似锦,夏日的荷香阵阵,秋日的层林尽染,但冬日的何园却自有一番古朴宁静之美。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回廊漫步,廊下的红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晃动,为这清冷的园子添了几分暖意。廊壁上的漏窗将园中的景色巧妙分割,透过这些漏窗,能看到远处的亭台楼阁在淡淡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的山水画。
来到玉绣楼前,飞檐翘角在冬日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醒目。听着导游讲述何家往昔的故事,众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接着,众人又踱步至片石山房,那出自石涛大师之手的假山,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更添了几分空灵之韵,让人不禁对古人的匠心独运赞叹不已。
不知不觉,日头渐渐西斜,众人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走出何园大门,饶毅教授提议:“我听说扬州市正在举办一场生物育种科技展,明天正好有空,咱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大家的好奇心,众人纷纷点头,约定好第二天一同前往。
习五一研究员与张新鹰研究员对视一眼,习五一研究员说道:“虽说咱们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但对生物育种这类自然科学也颇感兴趣。这样吧,咱们明天也去看一看,不见不散。”
一旁的周小平也来了兴致,忙不迭道:“好啊,好啊,正好见识一下这些年我们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成就。”
第二日,正是2月10日,天刚蒙蒙亮,众人就齐聚在科技展馆外。张启、饶毅、赵亚夫、周小平、刘亚东、潘建伟、张洪林、习五一、张新鹰、施郁,悉数到场。
此时展馆外已排起了长队,很多人怀揣着对科学领域的期待,随着人流缓缓进入展馆。
张启眼睛陡然一亮,一眼就瞥见门口那位正和旁人热烈交谈的儒雅中年人。他高兴的声音都高了几分:“快看,那不是扬州大学的刘巧泉教授吗?”饶毅和赵亚夫闻言,忙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定睛一瞧,还真是刘巧泉教授。几人脸上瞬间涌起惊喜,脚步匆匆地快步上前。
就在这时,刘巧泉教授恰好回过头,一眼便看到了他们。他脸上绽出灿烂的笑容,脚下步子加快,大步迎了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与热络:“哎呀,太荣幸了,咱们这才没多久,咱们又见面了啊。我可太高兴了!”
大家先是一番热络的寒暄,互相问候近况。聊了几句后,刘巧泉教授主动介绍道:“这次生物育种科学展览,是扬州市科协和扬州大学联合办的,我也参与负责,算是这次展览的负责人之一。”
“刘教授,那可太巧了!我们几个人盼这次展览好久了,就想多了解下生物育种的前沿成果。”饶毅教授笑着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刘巧泉教授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兴致勃勃地说:“那可太好了!这次展览的成果很丰富,从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作物育种里的应用,到新型生物肥料助力作物生长,啥都有。走,我带你们好好看看,保证让你们大开眼界。”说着,他便热情地抬手示意大家往展览厅走。
路上,张启满是好奇,问道:“刘教授,这次展览里最值得关注的成果有哪些呀?”
刘巧泉教授边走边耐心解释:“有一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的高抗倒伏小麦品种,特别值得关注。这项技术能精准定位优良基因,育种周期大大缩短,效率也提高了。而且,这种小麦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能有效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还有一种通过基因编辑培育的低致敏性花生,对花生过敏人群来说,是个好消息。”
说话间,他们一起进入了展览厅入口。
展馆内,现代化的展陈布置让人眼前一亮。各种先进的生物育种设备模型有序摆放,旁边的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播放着设备的运行原理和应用实例。
一位专业的女性讲解员拿着指示棒,对着一块巨大的展板介绍道:“生物育种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它融合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对生物基因的精准编辑和筛选,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
众人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在农作物展区,那些通过生物育种培育出的新型品种让人目不暇接。有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小麦,有果实圆润、甜度极高的番茄,还有适应恶劣环境生长的抗旱水稻。一位科研人员现场讲解着这些新品种背后的研发故事,让众人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巨大力量。
在互动体验区,大家还亲自上手操作了一些简单的生物实验模拟装置,进一步加深了对生物育种技术的理解。这次科技展,不仅拓宽了众人的视野,更激发了普通人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刘巧泉教授继续带着众人向前走,一路上,他详细地介绍着各类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和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众人听得入神,不时提出心中的疑问,刘巧泉教授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了二楼的一个大型展区。刘巧泉教授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说道:“这个展区展示的就是我的一些研究成果。”
众人放眼望去,只见这里不仅有精心制作的展板,上面图文并茂地展示着研究的思路、过程和关键数据,还有许多实物。在一处展台上,摆放着几株生长态势良好的水稻,这便是运用刘巧泉教授研发的高效转基因技术体系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刘巧泉教授指着水稻介绍道:“我们通过建立高效转基因技术体系,成功将一些优良基因导入水稻品种 ,这不仅能让水稻获得新的优良性状,还能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像这几株水稻,它们的抗病虫害能力就比普通品种强很多。”
旁边的展板上,详细记录着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实例,引得周围的参观者们纷纷驻足,看得津津有味。
接着,刘巧泉教授又带领大家来到另一个展示区域,这里摆放着不同品种的稻米。“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在稻米品质遗传与改良方面的成果。”刘巧泉教授拿起一粒稻米,对着众人说道,“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稻米品质形成的遗传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比如说,我们发现脱落酸(AbA)负调控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还筛选到受AbA诱导的转录因子SLRL2,它能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从而提升稻米的食味品质。” 周围的人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仔细观察着不同稻米的外观和质地,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不远处,一个展柜里展示着一些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种子。刘巧泉教授走过去,介绍道:“这是关于种子休眠和穗发芽抗性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了相关分子调控模块对水稻种子休眠和穗发芽抗性的影响。过量表达SLRL2可以显着增强水稻的穗发芽抗性,而SLRL2突变后则会显着减弱穗发芽抗性。这对于解决水稻生产中穗发芽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个展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被这些前沿的科研成果深深吸引。张启、饶毅和赵亚夫等人也沉浸其中,他们一边认真聆听刘巧泉教授的讲解,一边与周围的参观者交流着自己的看法,对生物育种领域的认识又加深了许多。这场科技展览,就像一把钥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农业科学新世界的大门 。
就在这时,一对父子的交谈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只见一个十五六岁、中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满脸疑惑,仰头问他的父亲:“爸爸,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国家不是已经有了杂交水稻吗?既然杂交水稻产量挺高的,为什么还要搞转基因技术呢?有这个必要吗?”
他的父亲愣了半晌,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合适的答案,只能尴尬的挠挠头。
刘巧泉教授见状,主动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和声说道:“这位小伙子,你能有这样的疑问,非常好,爱思考的孩子最棒了。杂交技术确实是一种出色的人工育种手段,它能让粮食年产量大概增加1%。可咱们国家人口众多,消费需求也高,按照现状,年产量需要增加2%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所以,单靠杂交水稻可不够,还得依赖更新的农业技术,这就是转基因育种。”
中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礼貌地说道:“谢谢叔叔的讲解,不过我还想问,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都是农作物的育种方式,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转基因技术又有哪些更好的优势呢?”
刘巧泉教授推了推眼镜,耐心解释起来:“简单来说,杂交技术是通过不同品种的作物进行杂交,让它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是在同一物种或者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呢,是把来自其他生物的特定基因,通过生物技术导入到目标作物中,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限。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一种能抗虫害的细菌基因导入到水稻里,让水稻自身就能抵抗害虫。
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很明显。除了刚刚说的能跨物种引入优良基因,提高作物抗病虫害、抗逆性,像抗干旱、抗盐碱等等,还能精准地改良作物的性状。不像杂交技术,可能会在组合优良性状的同时,带入一些不太理想的性状。而且转基因技术效率更高,能更快地培育出符合需求的新品种,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刘巧泉教授想了想,接着说道:“我还有补充两点,转基因技术还有两个更大的优势。首先,杂交作物,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是不能留种的。这是因为杂交种是利用亲本杂交产生的第一代杂种优势,其基因组合是杂合的。在杂交种后代中,基因会发生分离和重组,导致性状分离,不能保持第一代的优良特性,比如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等,所以一般不适合留种再用。”
“与之相比,转基因育种技术是完全可以留种的。因为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生物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只要这个导入的基因稳定存在于作物的基因组中,理论上其后代就能够稳定遗传这些特性,所以是可以留种的。不但如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原本杂交育种不能留种的问题也有望解决。这是因为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一些控制优良性状稳定遗传的基因导入杂交作物中,使得杂交作物的后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杂种优势,减少性状分离,从而实现留种。比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特定的调控基因,能够维持杂交作物基因组的稳定性,让其后代更好地继承亲代的优良性状,实现留种再利用。”
刘巧泉教授顿了顿,接着兴致勃勃地分享他的经验知识:“这转基因技术育种的第二个优势啊,就体现在品种的口味上。就拿大米来说吧,我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在食堂购买的米饭大多是杂交米,价格比外面正常的大米要便宜不少。为啥呢?因为杂交米的口感实在欠佳,质地偏硬,香气也不足。当时我们这些手头不宽裕的学生,为了省钱,才会去买杂交米。但真要论口感,那普通大米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也正是因为口感差这个问题,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提升了,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吃杂交米了,它更多地被用作饲料或者储备粮,真正在市面上作为日常主食流通的杂交米少之又少。”
“但转基因技术育种培育出的大米就不一样了。这种大米的口感和正常大米毫无二致,甚至更胜一筹。保持并优化农作物的性状,本就是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功’。通过精准地调控基因,我们可以让大米的口感更加软糯香甜,香气浓郁。比如说,我们能够调整大米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让煮出来的米饭软硬适中、富有弹性。口感好了,自然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家对于高品质粮食的需求。”
听到这儿,周围的人都恍然大悟,那对父子中的中学生更是眼睛放光,充满好奇地继续追问:“刘教授,那除了大米,其他农作物在转基因技术下,口味上还有哪些特别的改变呀?”
刘巧泉教授认真的说道:“不管是作物,还是动物,经转基因技术改良后的口味,至少都不会比原来的差,一般情况下都是更胜一筹。”
小伙子听得眼睛发亮,兴奋地说:“原来是这样,太神奇了,谢谢您刘教授,我一下子明白了好多!”
周围的人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被刘巧泉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折服,现场的讨论氛围愈发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对农业育种技术的新认识。
就在众人热烈讨论的时候,突然“咔嚓”一声,展厅毫无征兆地停电了。
刹那间,整个大厅陷入一片漆黑,原本明亮的灯光瞬间熄灭,展台上的电子设备也停止了运行。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现场瞬间陷入混乱。
人们的惊呼声、询问声交织在一起。有人在慌乱中不小心撞到了展板,发出“砰砰”的声响;还有人因看不清方向,脚步踉跄,差点摔倒。孩子们被吓得哭了起来,家长们一边轻声安抚,一边摸索着寻找出口。大家在黑暗中四处摸索,试图找到照明工具或者工作人员,现场秩序一度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