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难得的机会竟然被汪丽给硬生生地搅黄了!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不已。
原本,这一次组织上可是怀着极大的期望,打算好好重用一下张聪呢。毕竟,张聪在担任市新闻中心主任的近五年时间里,其工作成绩那叫一个相当突出啊!
当时,市新闻中心面临着人手严重不足的困境,整个单位只有三名正式编制人员。开展工作捉襟见肘。但是,即便如此艰难,张聪依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相反,他与另外两名干部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大家不分彼此,地位平等,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就这样,他们精诚团结,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险阻,最终圆满且出色地组织并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新闻宣传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至少有四次重大新闻宣传活动堪称可圈可点。
第一次,则发生在 1997 年那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那一年,围绕着国企改革以及培育地方龙头企业这样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主题,张聪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新闻触觉,卓越的策划能力,亲自出马,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一场针对桑植县猕猴桃厂,改革创新先进事迹的典型报道。
经过长达一个星期紧锣密鼓且全面深入的采访工作,他不辞辛劳地走访工厂的各个角落,与众多干部职工展开亲切而详尽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深挖厂里干部职工们在改革创新方面,那些令人瞩目的先进事迹以及来之不易的成功经验。
其中,尤其令他深受触动的是 xx 厂长展现出的那种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创新的无畏勇气,以及始终如一、不畏艰难险阻的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仿佛一道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工厂前进的道路,也深深打动并激励着每一个人的心。
怀着对 xx 厂长由衷的敬意和钦佩之情,他全情投入,亲自执笔撰写了一篇长篇通讯——《模范厂长 xxx》。
这篇饱含深情与赞誉的文章,先是刊登在了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张家界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瞬间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随后不久,其卓越的价值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该文又被省级大报《湖南日报》的头版予以转载。
一时间,这篇报道如同一股强劲的旋风,迅速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人们纷纷热议这位杰出的厂长及其领导下的工厂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正因如此,xxx 厂长不仅荣获了市委的肯定表彰,更收获了一份无上的殊荣——市委专门发布文件《关于向 xxx 同志学习的决定》。
这份决定无疑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的最高肯定,同时也成为了激励更多人奋勇向前、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源泉。
紧接着,时间来到了 1998 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就在这个时候,他再次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才华,成功地策划并组织了一场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报道活动。
在湖南省西北部的慈利县,有一个名为战马村的地方。这里的地理环境异常恶劣,水资源极度匮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无论是人畜的日常饮水,还是禾稻的灌溉用水都成了难题。
面对如此困境,村支两委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带领着本村的群众们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
他们历经整整三年的不懈努力与拼搏,终于在陡峭险峻的悬崖峭壁之上开凿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渠。
这条水渠就像是一条生命之脉,成功地将溇水引入了村庄之中,一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村民们的人畜饮水问题,以及干旱时节农作物无法保收的难题。
而作为这次报道活动的组织者,张聪深知这一事件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于是,他积极协调并组织起新闻中心、张家界日报以及张家界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单位,共同对这一振奋人心的事迹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联合宣传报道。
不仅如此,他还亲力亲为,亲自执笔撰写了一篇题为《红旗渠再现战马村的故事》的精彩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凭借着独特新颖的视角以及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深入细致地描绘了整个工程,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以及村民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当这篇饱含深情的报道先后在张家界日报和张家界电视台刊发播出之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深地触动了全市人民的心灵。
最终,市委也被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所打动,并专门为此发文做出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关于全市人民学习战马精神的决定》。
这份决定旨在号召全市人民向战马村的干部群众学习,弘扬他们那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为推动城市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过,1999年和2001年的两次重大典型报道活动,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说一说关于扶贫状元的宣传报道。
大家都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问题,始终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心头上。
那些曾经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革命先烈们,他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难道不就是为了能建立起一个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吗?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即便新中国已经成立整整五十个年头了,但依然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其中的大多数竟然都是来自革命老区的人民!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怎能不让那些长眠于地下的革命先烈们难以安息呢?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永定区,这里曾是湘鄂川黔革命老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时间回溯到 1999 年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居然还有数万名群众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特别是其中的熊壁岩村,更是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