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我们的火药也研发成功了~~
康熙:热武器已改进成功[骄傲]
……
看到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因为自己的提醒对热武器非常重视,秦雨墨十分欣慰。
“好了,这个视频看完了,我们继续接下来的进程吧”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这八个人分别为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其中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均上榜,可见其家族文学造诣”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感情甚笃,”
“既然哥哥二位都在天幕上发言被我看见,本人当然要和大家八卦一下二位”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提到苏轼大家一定会会想到他的冤种弟弟苏辙”
“因为他一生都在捞哥哥的路上”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宠兄狂魔,一辈子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
【为了捞自己一直在闯祸的哥哥,苏辙一路坐到了副宰相的位置】
【经常上学的朋友们都知道,苏轼是一名伟大的诗人,】
【但他能活这么久,真得感谢他的弟弟苏辙】
【他在被贬的路上一路玩耍,他弟弟苏辙在汴梁拼命工作拯救他】
【可以说,苏辙为了救哥哥奉献了所有,就差爬龙床了,】
【公元1039年,苏辙出生于四川眉州,】
【苏辙出生时哥哥苏轼三岁,后来的兄弟俩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
【公元1055年,苏辙娶了比他小两岁的史氏,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
【嘉佑二年兄弟二人一起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
【这一年多科举考试可谓是地狱级别的难度,科举考场中可谓是能人辈出,】
【光是唐宋八大家就有三位参考,苏轼、苏辙两兄弟和曾巩都在那年参考,】
【嘉佑二年这一榜中,出了一位名将,三位大文豪,还有前前后后九名宰相,可谓是人才云集,】
【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更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因此这场科举考试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那些满心期待着能够通过嘉佑二年科举鱼跃龙门、光宗耀祖的学子们,此刻犹如遭遇晴天霹雳一般彻底崩溃了,
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读,
这期间所承受的艰辛和困苦是难以言表的,
那晚上的月亮和油灯,那一本本被翻得破旧不堪的书卷,无一不是他们努力的见证,
然而,令这些学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本就竞争激烈无比的科举考试,今年竟然会碰上如此多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的考生,
科举考试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考场上优秀之人比比皆是,那么留给自己的机会就变得很渺茫,
一想到自己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用于购置书籍笔墨、请教名师,
甚至不远千里的到汴京赴考,却很有可能成为他人成功路上的陪衬,心中便涌起一股无法遏制的悲愤,
难道自己这十几年来的寒窗苦读最终都将化为泡影?
难道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到头来都只是一场空欢喜?
越想越是气愤难平,有些学子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咬牙切齿地喊道:
“这次科举我们不考了还不行吗?大不了从头再来!”
可话虽如此,但真正做出这个决定又是何等艰难,毕竟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又有几个人能够甘心呢?
这种感觉令人无奈又绝望,这种痛苦和失落,恐怕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懂吧!
【在这样大咖云集的考试中,苏轼、苏辙两兄弟双双高中进士,】
【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在五十少进士的古代,他们无疑是耀眼的,】
【治平三年,苏洵去世,兄弟俩随之守孝三年】
【当他们再次返回朝廷时,已是熙宁二年了,皇帝都换了,】
【重返朝廷后宋神宗对苏辙十分重用,】
【因为当时正大力推进王安石的变法,所以神宗将苏辙安排进了王安石的团队,】
【但不久之后苏辙就发现了王安石变法里的问题,因此他不是很赞同这次的变法,】
宋神宗在宫殿内焦急地踱步,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心中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天幕竟然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王安石变法存在弊端,可对于这些弊端究竟是什么,却只字未提!
这可如何是好?这怎么能不让人干着急呢?
他辛辛苦苦推行的变法,最终真的会以失败告终吗?
而此刻,站在宋神宗对面的王安石,内心同样无法平静下来,
这场变法可是他与陛下共同大力倡导并推动实施的,
如今,天幕居然声称变法有着极大的缺陷,这让他不禁心生忧虑。
难道历经千辛万苦策划的变法就要这样无疾而终了吗?
若是如此,那大宋江山又该何去何从?陛下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为了全力支持自己推行变法,陛下不惜得罪了许多权贵大臣。
倘若此时贸然告知众人变法无望,那不就如同在他们的心口狠狠地扎上一刀吗?
不行,绝对不行!必须想办法找出解决之道才行。
突然,王安石脑海中灵光一闪:
“对呀!苏辙!天幕不是提到过苏辙知晓变法的弊端所在嘛!那就赶紧去找苏辙问清楚!”
“无论如何,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努力的变法,决不能就这样前功尽弃!”
想到这里,王安石立刻向宋神宗进言道:
“陛下,微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速速召见苏辙,询问其关于变法弊端之详情。”
“或许通过他的见解,我们能够找到弥补疏漏、完善变法的方法。还望陛下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