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突变,倭军第十一军上到军长园部和一郎,中到南集团司令吉住良辅,下到第四十师团长天谷直次郎全都慌了神。
情势危急,刚刚赢得中线决战的独立师主力五个纵队正不顾疲劳朝着六安地区猛扑过来,而己方的第四十师团却被堵在六里冲进退不得。
是抛下第四十师团弃卒保车,还是冒着再多搭进去两个师团的风险全力救援?园部和一郎跟吉住良辅这两位陆军大学的优秀教官、参谋本部的一流高参猛然惊觉,原来真实战场竟如此残酷。
自己的一个决定就将影响数万人的生死,无论是走是留都万难抉择,以前当参谋时只管提意见就好,等到要自己下决心时才发觉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
时间不等人,左思右想之后的园部和一郎终于拿出了一个在它自己看来能够各方兼顾的“完美”方案——第三十四师团于淠河两岸设立阵地阻击独立师主力,第三十九师团马上调头回援救出被困的第四十师团,然后三个师团再一起抱团撤出战场。
当赵骥获知倭军的布局后不禁哑然失笑,既要又要,嘿,这世上哪有这么多的好事情:“战至此刻,能否全胜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守住六里冲了,给孟司令发电,务必固守阵地,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亦不许擅退一步!”
“一纵、三纵、四纵由刘焕统一指挥,立即朝淠河以西发起攻击,争取以最快速度打穿当面倭军的防线,取得突破后要马上分出兵力收复霍山,切断大别山北麓之敌的东撤道路”。
“二纵及六纵63旅由陶旺指挥,渡河攻击六安,迫使倭军第三十四师团分兵防御,如果它们敢不分兵的话,就直接拿下六安截断与合肥之间的道路”。
既然不想撤那就都留下来别走了!
第三十四师团长木下勇在接到命令后差点抓狂,军部那些高层是疯了吗,别人才刚歼灭了中集团两个加强了战车部队的师团,你忒么现在要我一个师团上去扛?!
要是有险峻地形或者坚固工事能够依托也便罢了,可淠河西岸是坦荡荡的开阔地形,除了拿士兵的生命去硬顶以外别无他法。
木下勇当即就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但吉住良辅的答复很简单,中国军队之前都能以劣势兵力守住淠河防线,难道帝国军人还不如他们了吗。
接到答复的木下勇差一点当场就气得岔了气,之前的淠河阻击战是东西向的攻防战场,三纵、六纵可以凭河阻击,而这次的独立师主力是由北往南而来的,兵力又是自己的好几倍,两战的具体情况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不管怎样,此时的木下勇都只能硬着头皮顶了上去,可甫一交战,它就发现自己还漏算了两点劣势。
首先就是火力差距,独立师炮兵团的sFh18型榴弹炮无论射程还是威力上都能全面压制倭军火炮,第三十四师团的炮兵联队只能在各个预设阵地间来回转移疲于奔命,只要稍一开火就会很快遭到对面150毫米大口径炮弹的无情洗地。
被压得憋了一肚子火的第三十四炮兵联队有次仅仅只是多射击了一轮没有及时转移,马上就在sFh18型的反制下被摧毁了两门火炮。
在炮兵团的掩护下,纵队一级的leFh18型火炮放心大胆地持续为本方步兵提供着支援火力,暴露在皖北平原上连步兵堑壕都来不及修筑完备的倭兵们被炸得抬不起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独立师步兵慢慢逼近本方前沿。
等到近战接火时,独立师团、营两级的IG18型野炮、九二式步炮和St5速射炮等支援火力直接就被推到一线当突击炮来直瞄使用,挨个精准点杀倭军的机枪火力点。
木下勇唯一能得到的支援就是航空兵的空中支援,在园部和一郎的命令下,第三飞行团的各型战机集体出动,朝着独立师阵地疯狂倾泻火力。
尤其是倭军的两个九七式战斗机联队,它们以两架次为一个频率轮番起飞出动,始终在战场上空盘旋保持存在,每次只要独立师一发起冲锋,它们就低空扫射杀伤步兵,威胁比出动频率低下的轰炸机还要大得多。
在防空团Flak18型高炮的打击下,第三飞行团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十一架之多,但即便如此,这些战斗机为了拖延时间仍然死战不退,总算是帮助第三十四师团暂时守住了防线。
还没等木下勇来得及高兴,它漏算的第二点劣势就显现了出来——淠河东岸的六安县城也同步遭到了独立师的攻击。
和木下勇的指挥部一起留守六安的只有一个辎重联队和工兵联队,在三纵和六纵63旅只用了一个白天就迅速击破了外围阵地兵临城下。
木下勇连忙紧急抽调了一个步兵联队回防增援,总算勉强打退了三纵的夜袭,只不过这么一来,淠河以西的防线就更加岌岌可危了。
木下勇当晚连发急电请求增援,表示自己就算再拼命也撑不了多久了。
同一时间,六里冲的六纵司令孟浩然也同样给赵骥发去了电报求援,因为他也快撑不住了。
守在六里冲的只有六纵的61、62两个旅,他们的西面是第四十师团的两个联队,东面还有第三十九师团三个联队的夹击。
急于夺路逃生的倭军爆发出了最猛烈的兽性,它们朝着六纵阵地发起了不顾伤亡的连续攻击。
面对夹击,孟浩然只能把麾下的两个旅分作两头进行抵抗,虽然形势不利,但这支前身为川军模范师的部队此时身上不光有原有的山地战buff,还在加入独立师后额外叠加了新的赤色buff,战士们依托六里冲连绵不绝的层层山地顽强阻击,总算扛住了倭军在白天的攻势。
入夜后,急于突围的倭军竟不退后,继续连夜发起攻击,伤亡惨重的六纵连续丢失多处前沿阵地,甚至有一小股倭军一度突破防线杀到了孟浩然的指挥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