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巍峨的宫城之内,一片死寂,肃杀之意紧紧笼罩着每一寸土地。往日里,两仪殿宫殿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此刻却被这压抑的气氛冻住,悄然无声。
李渊端坐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得,他的双眼布满血丝,死死地盯着下方,今日,他已然不知道下令仗杀了多少个不长眼的宦官。每一次下令,他的手都因愤怒而微微颤抖,身旁的侍卫们大气都不敢出,只能听到棍棒击打在皮肉上沉闷的声响,一下又一下,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
“如今大唐内忧外患,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危机。你们身为朕的皇子,本应肩负起家国重任,为朕分忧解难,可看看你们都做了些什么!眼里只有一己之私,全然不顾这大唐的江山社稷!”
堂下,太子李建成满脸怒色,牙关紧咬,肩膀微微颤抖,胸膛剧烈起伏,粗重的呼吸声在寂静的宫殿里格外刺耳。
秦王李世民面色沉郁,目光低垂,看不清神色,脊背却挺得笔直,周身散发着一股隐忍的气场,让人猜不透他心中所想。
两人就这样一直跪在地上,李建成的怒火丝毫未减,李世民则始终沉默不语,时间仿佛凝固,唯有那压抑的气氛在宫殿内不断蔓延,愈发沉重。
“太子!皇孙被人下毒,这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关乎皇室血脉,朕心急如焚,已经下令彻查,定要揪出幕后黑手。可你呢?为何不等朕查明真相,便擅自抢先动手?你可知,东宫乃是国之储君居所,一举一动皆系天下安危,你这般肆意妄为,全然不顾章法,将朕置于何地?又将这江山社稷置于何地?”
李建成猛地抬起头,眼眶泛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父皇,宗儿被人下毒,儿臣心痛如绞。他小小年纪,无辜遭此大难,一想到他躺在榻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的样子,儿臣就难以忍受。下毒之人至今逍遥,儿臣寝食难安。求陛下准儿臣彻查,哪怕掘地三尺,也要让恶徒血债血偿!儿臣知道擅自动手不合规矩,愿受责罚,只求能还宗儿公道。”
李渊眉头紧皱,神色复杂地凝视着跪地的李建成,沉默片刻后,长叹一声:“建成,朕又何尝不心疼宗儿?这皇室竟出了此等丑事,朕痛心疾首。你身为太子,护子心切朕能理解,可为何要让郑氏之人插手?那郑氏在朝堂势力盘根错节,向来野心勃勃,他们主动请缨相助,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算计?你此举,莫不是引狼入室?”
李建成稳了稳心神,说道。“父皇,郑氏是宗儿的外家,血脉相连,亲情难断。他们得知宗儿被下毒,同样怒不可遏。自小,宗儿与郑氏往来频繁,他们看着宗儿长大,疼爱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宗儿遭此大难,郑氏怎会袖手旁观?儿臣想着,他们既是宗儿的至亲,又满怀愤慨,必然会全力以赴,助儿臣揪出真凶。所以才让他们插手此事,还望父皇体谅儿臣的苦心。”
李渊目光紧紧锁住李建成,语气中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你身为储君,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大唐的未来,遇事怎可如此莽撞?如今你让郑氏参与进来,若是他们借此机会谋取私利,扰乱朝纲,这烂摊子又该如何收拾?你好好想想,是不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做出这等糊涂决策!”
李渊眉头深锁,眼底满是疲惫与无奈,重重地深叹了一口气,缓缓摆了摆手,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罢了,如今事情已然发展到这个地步,多说无益。你即刻将派出去的人手全部撤回,这桩案子,朕自会彻查到底。”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中闪过一丝狠厉,“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朕定不会轻饶那幕后黑手,定要让他为所作所为付出惨痛代价!”
说到此处,李渊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些,看着跪在地上的李建成,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身为太子,一言一行都关乎着皇室的颜面和大唐的安稳,往后切不可再如此擅自妄为。凡事多思量,莫要再让朕失望。”
言罢,李渊轻轻抬了抬手,示意道:“你起来吧。”堂下,李建成在李渊的示意下缓缓起身,脚步带着几分如释重负的轻缓,悄然退至一旁。可李世民依旧直挺挺地跪在原地。
李渊的目光刚从李建成身上移开,触及李世民的那一刻,稍有缓和的面色瞬间又阴沉了下来,怒火重新燃起。眼中满是怒其不争的愤慨,周身散发着让人胆寒的气场。
李渊怒吼道:“你好大的胆子!竟擅自斩杀邢国公!你难道不知,这邢国公李密虽为降将,却也是朕亲封,此举关乎大唐信誉与朝堂威严!你未经朕的旨意,便私自处决,眼里还有没有朕,有没有这大唐律法?”
自李世民出征洛阳无功而返后,内心始终愤懑难平,对过往之事耿耿于怀。昨日,他竟寻觅到一个牵强的借口,不由分说,径直下令将李密斩杀。
可怜李密,曾经身为威震四方的瓦岗军首领,在隋末乱世中纵横捭阖,虽归降大唐,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大好的英雄气概就此折戟沉沙。
李世民斩杀李密的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内外掀起轩然大波。文武百官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朝堂之上,众人交头接耳、神色各异,震惊、疑惑、惶恐交织。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这背后的缘由,朝堂秩序一时大乱。
等李渊听闻此事,一切已成定局,哪怕贵为天子,面对既成事实,也已无力回天,只能徒叹无奈。
“父皇!儿臣此举,实非莽撞。李密虽已归降,但其心始终难测。”李世民微微抬起头,目光中满是坚定:“若不及时除去,恐成大唐心腹大患。儿臣身为秦王,肩负着守护大唐江山社稷的重任,实在不敢有丝毫懈怠。儿臣明白未经父皇许可斩杀大臣,犯下大错,但一切都是为了大唐的安危着想,还望父皇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