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的小朝会如期而至。尽管税制改革的试点已经确定,但围绕具体实施细节的争论依旧激烈,尤其是针对试点地区的士绅赋税调整,更成为了朝堂对峙的焦点。
“陛下,”周延儒再次出列,声音不紧不慢,却暗藏锋芒,“臣以为,即便试点,税制改革仍需谨慎推进。河南、山西虽为试点,但两地士绅若因赋税过重而生怨,恐怕地方动荡将难以避免。”
他的话音刚落,几名中立派官员便点头附和,其中一人说道:“周大人所言甚是,地方士绅是治理的重要支柱,若过度加税,恐适得其反。”
崇祯坐在龙椅上,面色平静,手指轻轻敲打御案。他知道,这些话不过是东林党的既定策略,试图以“士绅稳定”为借口,拖延改革的推进。然而,今日的他并不急于表态。
就在此时,官员队列中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陛下,臣以为,税制改革若只是避重就轻,只会让百姓失望,地方士绅的怨气并非不可化解,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发言的是一名年轻官员,正是新任户部主事叶知秋。他出列拱手,面色沉稳,目光坚定:“河南、山西作为试点地区,已有成功的粮仓计划为基础,证明改革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地方士绅虽有怨言,但若改革得当,他们未必全然反对。”
他的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我们不能因士绅的抵触而裹足不前,更不能因此忽略普通百姓的感受。试点的意义不在于避险,而在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一片寂静。叶知秋语气虽平和,却如一柄利剑直指问题核心。他的话不仅否定了东林党的拖延之辞,也为改革注入了一股锐意进取的力量。
“叶侍郎的意思是,士绅的抱怨不足为虑?”周延儒冷冷问道,目光中透着一丝轻蔑,“你可知地方士绅掌控多少资源?一旦他们真正抵制,改革又将如何继续?”
叶知秋不卑不亢,答道:“臣不敢低估士绅的影响力,但地方治理的基础应是民生,而非特权。士绅若能为百姓谋福,便能赢得支持;若以私利为先,反而失去民心。”
他的回答铿锵有力,隐隐将矛头对准士绅的既得利益。几名中立派官员不由得点头赞许,宦官派的一些官员也露出微微笑意。
崇祯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看着叶知秋。他注意到,这位年轻官员出身寒门,却有着不输给老臣的胆魄与智慧。在这次争论中,叶知秋的发言不仅为改革争取了主动权,也展现了难得的政治敏锐性。
“叶爱卿,”崇祯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鼓励,“你刚才说得很好。改革的意义确实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他目光一转,看向满堂群臣,语气微冷:“朝廷推行新政,必然会有阻力。但朕希望,各位能以大明的未来为重,而非纠结于眼前的私利。百姓的生计,才是朕关心的重点。”
朝堂上一片肃然。崇祯这番话无疑为叶知秋的发言定了调,试图继续争辩的东林党成员只能低头不语。
清晨的朝会刚刚结束,乾清宫内,崇祯并未急着退回后殿。他看向站在一旁的王承恩,低声吩咐道:“将叶知秋传来,朕要亲自与他谈谈。”
片刻后,叶知秋被引入御书房。他略显拘谨地跪地行礼:“臣叶知秋叩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臣,有何吩咐?”
崇祯微微抬手,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平身吧,朕召你来,不是为了责问,而是有话与你商量。”
叶知秋小心翼翼地起身,双手垂在身侧,站得笔直。他的目光低垂,带着几分敬畏,但在崇祯的注视下,又透出一丝隐隐的自信。
崇祯凝视着面前这位年轻的官员,目光深邃。片刻后,他开口问道:“今日朝堂之上,你敢直面东林党,言辞清晰有力。朕很欣慰。但你可知,这番发言,会让你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叶知秋略微一愣,随即答道:“陛下,臣明白,但臣也深知,改革若无支持者,百姓的苦难便难以纾解。即使因此得罪权贵,臣也无怨无悔。”
崇祯的目光依旧没有移开,语气中多了一丝试探:“叶知秋,你出身寒门,能走到今日,靠的是才学与清廉。但若士绅势力合力打压,你的仕途可能止步于此。你可想过这个后果?”
叶知秋抬头直视崇祯,眼中多了一分笃定:“陛下,臣今日所为,不为名利,只为百姓。百姓的疾苦,臣比任何人都清楚。若臣能为大明百姓谋一份安稳,这仕途,止步便止步,臣无悔。”
这番话让崇祯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缓缓点头:“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崇祯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投向外面明媚的晨光。他背对着叶知秋,声音低沉而威严:“知秋,你的才华和胆识,朕都看在眼里。但改革之路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这朝堂上,每一步都布满荆棘。”
他转过身,语气中带着几分勉励:“你今日的发言,让朕看到了希望。但你要记住,改革不仅需要胆量,还需要策略。对东林党这样的势力,光靠对抗是不够的,有时要懂得借力打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叶知秋点头受教,恭敬地回答:“臣明白,臣会谨记陛下教诲。”
崇祯微微一笑:“朕相信你。但朝堂之上,敌暗我明。你虽年轻,却不可轻敌,尤其是顾承山和周延儒这样的老狐狸,他们不会轻易放过你。”
崇祯回到书案后,从案上拿起一卷书信,递给叶知秋:“这是河南和山西的试点规划,朕要你亲自负责监督其中的财政调整。”
叶知秋双手接过,眼中充满感激和决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崇祯看着他的表情,语气郑重:“这份信任,是朕给你的机会,也是你对朕的承诺。你若能完成,朕不仅会提拔你,还会让你成为改革的中流砥柱。”
叶知秋跪地叩首,声音坚定而响亮:“臣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祯扶起他,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记住,若有困难,直接向朕禀报。朕会站在你的背后。”
待叶知秋离开后,玄卫首领王安从阴影中现身,他低声说道:“陛下,叶知秋此人确实可用,但他毕竟年轻,锋芒太露,恐怕会引来更多针对。”
崇祯看向窗外,语气平静而深沉:“年轻人需要历练,而不是温室。若没有危机,他如何成长?至于针对他的人,朕自会应对。”
王安点头,退了下去。崇祯独自站在窗前,目光中闪过一丝冷意:“叶知秋,你是朕手中的一把剑。剑锋虽锐,但需要磨砺。朕会保护你,但同时,也希望你能撑得住这一切。”
清晨的阳光洒满御书房,崇祯的目光却如高悬的日光般冰冷而坚定。他知道,叶知秋的崛起会让东林党感到威胁,但也正是这种威胁,才能让朝堂的旧势力开始松动。
“改革的路还很长,但朕会找到更多像叶知秋这样的人,让他们成为朕的臂膀。”他低声说道
会谈结束后,崇祯独自站在窗前,思索着朝堂上的形势。叶知秋的挺身而出让他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希望,也让他意识到,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这些真正关心百姓的新人站出来。
“朝堂中的老一辈势力终究会被时间淘汰,而年轻人则是大明的未来。”崇祯低声自语,目光不知道看向何方。
窗外,晨光正好,象征着朝堂上新一轮权力交锋的开始。年轻一代的崛起,注定将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