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色微明,皇宫的朝堂之上便已弥漫着一股剑拔弩张的气息。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彼此之间眼神交汇,似有暗流涌动。
待皇上在龙椅上坐稳,礼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行礼,袍袖轻拂地面,声音清朗却又带着几分谨慎:“陛下,如今您与太后龙体欠安,朝堂内外人心惶惶。太子乃国之根本,为稳民心,臣恳请陛下早日确立太子之位。”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或点头赞同,或皱眉沉思,一时间,朝堂内仿若炸开了锅。
高阳王见状,立刻站了出来。他身形挺拔,昂首挺胸,目光如炬,扫视一圈,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陛下,臣以为,皇后之子李其玉乃嫡长子,聪慧过人,理应立为太子。多年来,皇后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李其玉在皇后的教导下,日后定能成为一代明君,保我朝昌盛。” 高阳王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满是自信与傲慢。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传来一阵反对之声。汝阳王上前一步,他面容严肃,神色冷峻,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沉稳而坚定。义正言辞地说道:“高阳王,话可不能这么说。那李其玉在后宫横行霸道,将一名宫女推倒致死,如此行为,实在是有失皇家风范,道德沦丧。这般品性,怎能担当太子之重任?” 汝阳王一边说着,一边微微侧头。
高阳王脸色一沉,心中恼怒,却强压着怒火反驳道:“汝阳王,你莫要危言耸听!那不过是李其玉一时冲动犯下的过错。如今皇后已对他进行了严厉斥责,他也深知自己的错误,日后定会改过自新。怎能因为这一件事,就否定他的全部?” 高阳王眉头紧皱,双手握拳,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汝阳王冷笑一声,那笑声仿若寒冬的冷风,让人不寒而栗。说道:“一时冲动?人命关天,岂是一句冲动就能了事的?若今日能因冲动而免责,那日后他再犯下更大的过错,又当如何?难道我堂堂一国,要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一个动辄草菅人命的人手中?” 汝阳王目光如刀,直直地盯着高阳王,毫不退缩。
这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身形清瘦,面容刚毅,他抱拳行礼,高声说道:“陛下,臣附议汝阳王所言。李其玉此等恶行,实在难服众望。国之储君,当以德为先,他如此行径,实在不配立为太子。”
高阳王怒目圆睁,看向那位大臣,大声质问道:“你又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此妄议太子人选!李其玉身为嫡长子,正统血脉,岂是你等能随意诋毁的?”
那位大臣毫不畏惧,挺直脊梁,回应道:“高阳王,吾乃刑部侍郎张大人。下官所言,皆为事实,并非诋毁。若立如此无德之人,恐天下百姓不服,朝堂亦难安。”
宰相也站出来,他身着华丽朝服,手持笏板,微微躬身,支持高阳王的观点:“汝阳王,话虽如此,但立太子乃国之大事,不可仅凭一件小事就轻易决定。李其玉身为嫡长子,拥有正统血脉,这是不争的事实。祖宗礼法不可废,嫡长子继承制乃我朝根基,若贸然打破,恐生大乱。”
汝阳王面色不改,冷静地回应:“宰相大人,祖宗礼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罔顾事实。若一味遵循旧制,而立一个品行不端之人,这祖宗礼法,岂不是成了空谈?国之根本,在于民心,民心所向,方为正统。李其玉如此行为,如何能得民心?”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这时,一位身形魁梧的将军站了出来,声如洪钟:“陛下,臣以为,皇贵妃苏瑶之子生性聪慧,贤德善良,且苏瑶在后宫素有贤名,若立苏瑶之子为太子,必能让朝堂上下信服,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掀起一阵波澜。支持苏瑶之子的大臣们纷纷点头,开始陈述苏瑶母子的种种优点。“苏瑶之子饱读诗书,温文尔雅,实乃太子的不二人选。”“是啊,苏瑶贤良淑德,教导有方,其子定能继承她的美德。”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声音此起彼伏。
而高阳王和宰相则脸色铁青,极力反对。高阳王大声喊道:“这万万不可,苏瑶之子并非嫡出,怎能越过嫡长子而立为太子?此举有违祖制!若开此先例,日后朝堂必将陷入混乱,皇位之争永无宁日。”
宰相也附和道:“陛下,祖宗规矩不可破,嫡庶有别,这是我朝立国之本。若因一时之念,破坏祖制,恐遭天谴。”
汝阳王轻咳一声,说道:“高阳王,宰相大人,话不能说得太绝对。如今时代不同,朝堂局势复杂,若一味拘泥于祖制,而不顾及当下形势,恐非明智之举。况且,贤能者居之,方能保我朝昌盛,这也是祖宗的期望。”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声音越来越大,朝堂上一片混乱。苏瑶的父亲苏明镜,身为朝中重臣,此刻却眉头紧锁,双唇紧闭,一言不发。他身着朝服,双手微微颤抖,内心的挣扎尽显于脸上。他深知此事敏感,自己身为苏瑶的父亲,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两难之境,为避嫌,只能选择沉默。然而,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忧虑,时不时看向争论的双方,心中暗自叹息。
皇上坐在龙椅上,看着朝堂上混乱的场景,听着大臣们激烈的争吵,原本就因头风而隐隐作痛的脑袋愈发疼痛难忍。他的脸色渐渐变得阴沉,眼中满是怒火,额头上的青筋微微凸起。终于,皇上再也忍不住,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声怒吼道:“都给朕住口!朕还活得好好的,你们就这般迫不及待地讨论立太子之事,到底是何居心?”
大臣们被皇上的怒吼声吓了一跳,纷纷停止争论,齐刷刷地跪地,大气都不敢出。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只留下皇上沉重的呼吸声。
皇上强忍着头痛,目光冷冷地扫视着跪地的大臣们,说道:“退朝!汝阳王、高阳王、宰相,还有刚才参与争论的大臣,都给朕留下!” 说罢,皇上在太监的搀扶下,起身离开朝堂,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心中忐忑不安。
被留下的大臣们缓缓起身,彼此对视,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