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都督府那宽敞却寒意彻骨的书房内,
昏黄的烛火正轻轻摇曳,
似一颗在狂风中艰难跳动的心脏,
将微弱且不稳定的光,
倾洒在洪承畴满是忧虑的面庞上。
洪承畴端坐在宽大的书桌前,
身旁堆积如山的公文在这一刻全然被他忽视。
他的全部心神,
都被手中那份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日本人死亡人数的报告紧紧揪住。
洪承畴的目光死死地钉在那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上,
眼中的忧虑与震惊愈发浓烈。
“这…… 这每日开荒阔开拓竟会死掉接近千人!”虽然都是一些日本倭奴!但是这绝对有伤天和!
他喃喃自语,
声音低沉而颤抖,
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难以承受的重量,
透着深深的不忍与焦急。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报告,
动作迟缓,
像是被什么沉重的东西拖拽着。
随后,他伸手拿起一旁的毛笔,
将笔尖在砚台中缓缓蘸墨,
浓稠的墨汁在砚台上晕染开来,
恰似他此刻纷繁杂乱、难以梳理的心绪。
“威远公,”
洪承畴一边提笔书写,
一边在心中反复思忖,
眉头不自觉地拧成了一个 “川” 字,
“如此大规模地在这冰天雪地之时,
将日本百姓送去黑龙江开荒,
实在是过于残忍,
且人力、物力的损耗巨大。”
想到这里,
他握着笔的手微微收紧,
笔尖在纸上微微颤抖,
“虽说威远公向来深谋远虑,
行事果敢,
可这般不顾天时,
强行推进,
实在是让人忧心忡忡,
怕是不妥啊。”
他的目光透过窗棂,
落在窗外那片被冰雪层层覆盖的广袤大地。
寒风如同猛兽一般呼啸而过,
窗外的树枝在风中痛苦地瑟瑟发抖,
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这天气,
实在太过恶劣,
那些日本百姓本就历经长途跋涉,
身体与精神都已疲惫不堪,
又怎能承受得住这般酷寒的侵袭呢?”
洪承畴无奈地摇了摇头,
心中泛起一阵酸涩。
“如今,
按照威远公的意思,
每 20 里修建一个容纳千人的城堡,
每个村子之间都开拓了宽达 10 米的道路。”
洪承畴放下笔,
再次拿起报告,
逐字逐句地仔细端详,
眼神中闪过一丝惊叹,
“短短时日,
已经开拓了 50 个村子,
总里程来到 1000 里。”
他不禁在心中感叹,
“威远公这是要打造一条通往黑龙江流域的康庄大道啊,
其决心与魄力,
令人惊叹!”
然而,
惊叹的情绪转瞬即逝,
随之而来的,
是更深层次的忧虑。
“再修下去,
可要修到黑龙江流域以外了。”
他缓缓站起身,
在屋内来回踱步,
脚步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威远公的谋划,
究竟是什么?
这得死多少日本人啊!”
洪承畴的心中涌起一股彻骨的寒意,
他不敢再往下想,
仿佛再深入思考,
就会陷入一个黑暗无边的深渊。
“或许,
等天气暖和点再来开荒和修建道路,
才是明智之举。”
洪承畴重新坐回书桌前,
拿起笔,
继续给威远公写信,
“如此,
既能减少人员伤亡,
又能提高工程效率。”
他的笔在纸上快速移动,
仿佛在与时间赛跑,
“希望威远公能听取我的建议,
暂缓此事。”
正思忖间,
一阵寒风猛地从窗缝挤入,
吹得烛火剧烈摇晃,
险些熄灭。
洪承畴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紧了紧身上的棉衣,
却仍挡不住那股寒意直钻心底。
他想到那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的日本百姓,
缺衣少食,
还要承受繁重的劳役,
心中愈发不是滋味。
洪承畴深知威远公的雄才大略,
一直以来对其敬佩有加。
但此次的决策,
在他看来,
实在过于激进。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
可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非人道行径,
内心的道德准则让他无法坐视不管。
“威远公,
想必您也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考虑,
想要尽快开拓黑龙江流域,
巩固边防。”
洪承畴在心中默默想着,
“可若是以如此多无辜生命为代价,
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些?”
他的笔在纸上停顿了一下,
思索着该如何措辞,
才能既表达自己的担忧,
又不冒犯威远公的威严。
他想到自己曾亲眼见过那些被押送的日本百姓,
衣衫褴褛,
面黄肌瘦,
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他们在风雪中艰难前行,
每一步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而一旁的押送士兵,
虽奉命行事,
但眼神中也偶有不忍之色。
“这些生命,
同样也是一条条鲜活的存在啊。”
洪承畴轻叹一声,
“战争虽已结束,
可这般对待战败者,
是否有违天道?”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孟子的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若是大明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对待日本百姓,
日后传到民间,
甚至传到其他国家,
会不会影响大明的声誉呢?
洪承畴深知,
威远公的决策并非没有道理。
黑龙江流域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若能尽快开发,
确实能增强大明的国力。
但在他看来,
应该寻找一种更为温和、人道的方式。
比如,
等到春天,
天气转暖,
再组织人力进行开荒和道路修建。
那时,
不仅能减少人员伤亡,
而且土壤解冻,
也更有利于工程的开展。
他还想到,
可以在当地设立一些教化机构,
让日本百姓在劳作之余,
学习大明的文化和礼仪,
逐渐融入大明的生活。
这样一来,
既能达到开发黑龙江流域的目的,
又能化解两国之间的仇恨,
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威远公,
希望您能理解我的苦心。”
洪承畴在信的末尾写道,
“我并非是要反对您的决策,
只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
既能实现大明的利益,
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他放下笔,
再次仔细阅读了一遍信件,
确认没有遗漏后,
小心翼翼地将信装入信封,
封好口。
他叫来一名亲信,
郑重地将信交给他,
说道:“务必将此信尽快送到威远公手中,
不得有误。”
亲信领命而去,
洪承畴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心中默默祈祷威远公能改变主意。
“威远公啊,”
洪承畴轻声叹息,
“还望您能以苍生为重,
三思而后行。”
他重新望向窗外那片冰雪世界,
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担忧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