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在这天早会的时候到了比较早。她想着整理一下税优险的客户名单,于是就对着行销系统把客户的姓名和评级抄写下来。她正在那里忙着,隔壁部门的同事陈姐在这大半年两个部门一起开早会时,经常和林丽坐在一起。她们会一起探讨很多产品的问题和客户的异议处理问题。
陈姐对于林丽比较欣赏,她好几次都是用林丽给的建议搞定了客户。这个陈姐已经做了十五年了。这几年已经在领社保养老金了。她还在继续工作。她的女儿在顺德做老师,她现在并没有什么经济压力。
她这一年都是想来早会就来,如果太困不想来就直接旷工。林丽和她混熟后才知道她其实可以不用来早会了。她早年跟朋友一起合伙加入了一个酒吧的生意。这个酒吧开了二十年来了,她在里面也有股份,而且她负责财务。
酒吧经常都是晚上营业到两三点,即使疫情,他们也是正常营业的。她每个月在那里能领到一万五的工资,每个月还是几万块钱分红。
她都把这些钱存到保险里了。她不差钱。她在保险公司的收入是她另外一份。她说之前多次想要不做了,就是不想要太辛苦。经常晚上太晚下班,第二天起不来上班。她还是挣扎着其起来。
林丽说,这样太辛苦了,毕竟到了这个年纪要休养生息了。这个陈姐说,所以她不是天天来早会。她们俩每天就这么聊一下,就比较熟了。
陈姐让林丽看看朋友圈,林丽还很奇怪。陈姐用自己手机打开了朋友圈给林丽看说,这条是写给她的。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她们俩沟通比较多,感觉林丽是个很温暖的人,带给人安心和放心,她从林丽那里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希望她未来去了新的部门,越来越好。
林丽很感动,没想到她们相处时间不长,不过这个陈姐还挺真诚的。做销售久了,你都会忘记了真实的真诚的样子。然而林丽发现这个陈姐还是很朴实的一个人。不像一些销售,说的话没几句真话,满嘴跑火车。
这个陈姐让人感觉就是大智若愚的那种,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她客户为什么会喜欢她信任她。陈姐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总是会先为客户考虑,这样的状态,客户当然会没有戒心,愿意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她。
做销售久了,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少,不过林丽感觉这个陈姐可以做朋友。她待人很真诚 ,没有套路。而且为人处世方面也是情商很高。她对客户可想而知也是很有心的,才能签到这么多的保单。
林丽她们部门已经知道了要在下周过去新的部门开早会了。新的办公场所比现在的还要高大上,那边在前海,是个甲级的写字楼。楼下还有商业、地铁,非常便捷。终于不用再在这里挤电梯了。那边的电梯比较宽敞,而且有多个电梯,不会再限制这里那里不能走,或者不能在什么时间用厕所了。
林丽没想到几年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前海那边。以前他们的那个老职场也在前海,是旧厂房改造的写字楼,相对来说周边环境没有这么好。现在这个即将要搬去的地方是新的写字楼,环境大大改善。
其实在六年前,他们部门本来也要搬去那边的。当时石玲主任怀孕了,部门里还有几个孕妇,他们都认为会不会那边的办公场地新装修,甲醛含量高,对于孕妇不好。于是部门里很多女同事就强烈要求不要搬过去。
陈喜经理也跟领导申请了,领导同意他们继续留在南山营业区办公。没想到多年后,他们还是回到了那个营业区。
林丽对于这个变化没有太多的顾忌,心里还有些担心过去后还要磨合。毕竟换了团队长,要适应新的部门的管理风格。
她曾经听老一点的业务员说,这个总监以前和陈喜经理是师徒,在陈喜经理晋升前,他还推荐了陈喜经理去做了公司的五星讲师,他们俩当时在集团里都是很多人知晓的五星讲师。
那时候正好公司有过一段动荡的时期,当时公司的产品进入青黄不接的时候,没有什么产品销售。而恰在这个阶段,公司的一款老的理财型保险,在好几年前是很受市场青睐的,这时候因为那年的金融危机,浮动收益率受到很大的影响。
投保了这款产品的一些老客户在其中的理财产品配比上来不及做调整,导致亏损严重。一时间投诉不断。公司遇到了一次相对大的经营危机。
一些同行趁机落井下石,开始挖他们公司的销售精英。陈喜经理当时还只是个高级主任,他们部门有十来个主任,私下他们就在讨论去留的问题。那是大家的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很多人已经大半年出不了单了,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由于负面新闻的影响,很多人对他们公司信心不足,没有安全感,不愿意投保他们的保险。业务员没有收入就很难留下来,主任及以上的管理人员都很焦虑,如果下面的人不断离开,他们的团队人数和架构也会受到影响,很可能也会降级为业务员。
陈喜当时所在的部门也有一个主任带着其他三四个主任,他们已经去了另一家保险公司面试了 ,对方谈好了条件。他们几个一起过去,如果他们多带一些人过去,对方还会给他们比较优厚的回报。
这时候,他们部门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要说业务员迷茫,主任们也是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们也在犹豫。这时候,陈喜经理夫妻俩站出来了。他们召集了剩下的七八个主任,让大家投票,愿意留下的人和他们站一起。
经过投票后,只有五个主任表示会留下,其余的人都愿意和那个主任去那家公司。总监那时候还是个部门经理,他也很无奈,但是只能签字同意这些人离开。虽然当时他也和他们面谈了,让他们留下来,熬一熬,度过这个难关,后面就会顺利了。
只是人在那个阶段,很容易就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这些离开的主任们到了那边,按照对方公司人力部给他们许诺的,他们都比这边的职级高了一到两级。但是也是有要求的,他们要在一年内达到那个级别的指标要求。
这些人走了后,部门就剩下二三十个人 。当时这几个主任都还是很懵的,陈喜主任替他师父召集了几个主任,大家商量之后怎么走下去?他们都看好公司的发展,相信一定能度过难关的。
果然,过了几个月后,公司新推出来一款产品,当时还是市场首创,有保证最低的的利率,浮动利益,既有终身的重疾保障又有一定的理财收益。没想到这个产品逐渐火起来了。居然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也让业务员们重拾了信心。
陈喜经理一马当先,在部门里他是骨干力量,他率先在那个月出了十件新产品,成为了营业区和分公司的件数王。他师傅也很欣慰。
这时候机会来了。由于之前多个部门都遇到了同业挖角, 有很多团队甚至没有了部门团队长。这些部门公司进行了安置,有的部门直接就安排了营业区懂经营管理的内勤人员接管,他们就这么转为了外勤的部门经理。当时放出来几个部门让符合条件的外勤人员竞聘部门经理。至少要高级主任及的级别。
陈喜当时刚好符合条件,各方面的数据指标都完成不错。他们家在那年还买了房子,他要供房养家。凑巧的是,老婆石玲主任在那时怀上了第一胎孩子。他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他在师傅的推荐下,参加了这个竞聘。
部门里有三个高级主任去参加了竞聘,既要笔试,也要面试,还有压力测试。当时大家的成绩都相差不大,陈喜稍微领先一些。公司说会综合考虑他们的情况,在几天后公布结果。
陈喜其实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达到了部门经理的晋升条件。他当时两次申请报备晋升,没想到他直接的上司资深主任戴峰拒绝签字,还美其名曰说:“你还是慢一些稳一些好,太快了到时候没站稳,又掉下来就不好了。可以多一点时间沉淀一下。”
陈喜也不好说什么,如果直接上司都不签字同意,部门经理也不能直接签字。陈喜虽然心里十分不爽,可是他也没办法。他心知肚明,这个戴峰是个小人,按照基本法利益,如果他晋升, 戴峰短期内很难补充这么多人力回来。陈喜辖下的团队人数在50人左右,戴峰的直辖的团队只有20多人。
陈喜这支团队的人业绩一向比较好。按照公司的基本法,如果他晋升了部门经理,戴峰就不能按照资深主任的资格,提陈喜团队每个人的管理提成了,而变成只提他们团队业绩的总的8%。这样他的管理提成至少减少了10%。
戴峰的小鸡肚肠,也激发了陈喜的斗志。他发誓要在一年内完成晋升部门经理。他再也不想屈居人下,为他人做衣裳了。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因为公司的没什么产品卖,还闹出了负面新闻,业务员一下子离职了近40%。
戴峰属于那种墙头草两边倒,当时的情形下,他跟着那群主任去了另一家公司。他走后,陈喜反而暗自庆幸,少了一个障碍。
这次竞聘,陈喜等到了自己的机会。他的部门经理告诉他,这是最快实现晋升部门经理的机会,而且是接手现成的部门,不需要费尽心思达成各种晋升指标,只需要竞聘成功。
陈喜也早就准备好,希望能牢牢抓住这次机会。他的部门经理早就去集团那边打听了竞聘的初步结果,陈喜胜算很大。
陈喜和部门其他的两个高级主任相比,他多了公司五星级讲师的头衔,平时牺牲很多个人时间用于公司的讲课。因此他破格被选上了部门经理。他接手了那个部门的部门经理。他的团队一下子就有了近百人。
有的人就是天生有好运气,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陈喜就是这样的人。他其实刚来深圳的时候只是个中专生,他在内地的时候就是一个月才800元的车间车床工。
当时只是想要出来闯闯,就来了深圳。保险就是他第一份在深圳的工作,也是日后一直从事的工作。他只在这家保险公司做过。
他自己也说过他过往的事情。90年代末,他只身一人来到了深圳,当时身上的6000元钱,还是父亲攒了好久的钱。他母亲帮她缝在了衣服里袋,让他一路安全。
22岁的他就这样坐着绿皮火车南下。他只是想要来见识一下大城市,想着如果不好混就继续回去,老家那边的工作他办了停薪留职。
他只身来到深圳,当时只能去投奔一个远房亲戚,那人在深圳开饭馆。可是他到达的时候是深夜,就不便打扰 ,只能就在公园里找了个亭子,坐着眯了几个小时,等着天亮再去亲戚家。
他就这样到了天亮,然后才去蛇口找亲戚。亲戚其实也很不容易,他们承包了一个大工厂的食堂,每天从早忙到晚,都不敢休息。
他之后就跟亲戚家挤在一起住,白天他就出去找工作,回来时候就帮忙店里干活。他找了一圈,发现深圳的工作不太好找,技术类的工作需要有学历有经验。
他思来想去,这里的消费者这么高,他要先找份工作有收入才能养活自己。于是他开始想到了销售的工作。
他决定尝试销售的工作。他听到来餐厅吃饭的工人说,如果他们口才好就去找销售工作了,干他们这种工作要三班倒,而且收入很低。
他去到了人才市场,当时看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海报,上面写了百万年薪不是梦。他动心了。于是他把简历递了过去。
那个面试官看了下他的简历,问他才来深圳吧?他诚实地回答:“才来了几天。”面试官说:“可能不太合适,我们需要在深圳至少工作和生活一年及以上的人群。”
他开始发挥自己的口才,告诉对方自己心中的想法,虽然他现在没有人脉在这里,但是他相信以他的勤劳,一定可以积累到人脉。而且90年代保险行业在深圳还刚刚起步,他认为有很多机会。
面试官可能被他打动了。于是让他做了性格测试,测试结果符合要求,接下来他就参加了培训,考取执业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