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一个王二的被诛杀,并未成为乱局的终结,反而如星火燎原般,又崛起了无数个王二。
他们或是啸聚山林,或是趁势在城镇中掀起波澜,使得整个局势愈发地纷繁复杂,如同一团乱麻,让人无从下手。
三边总督武之望,曾经也是意气风发,怀揣着一腔抱负与忠心,欲要在这西北之地建立一番功业,保境安民。
他初到任时,也曾雷厉风行地整军经武,调配粮草,修缮城防,试图将一切不安定的因素都扼杀在摇篮之中。
然而,现实却如汹涌的潮水,一次次地冲破他精心构筑的堤坝。
那一日,武之望站在固原总督府的了望台上,望着远方的山峦与田野,眉头紧锁。
身旁的副将李肃小心翼翼地靠近,轻声说道:“大人,这王二虽被诛,可如今新起的这些乱党,势力蔓延极快,他们四处煽动百姓,抢夺官粮,我军虽奋力围剿,却难以彻底根除啊。”
武之望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本以为王二伏诛,可警示众人,却不想竟成了这等局面。这些乱党,打着各种旗号,蛊惑人心,百姓苦不堪言,我等却有些力不从心。”
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武之望日夜操劳,他的眼神中渐渐布满了血丝,面容也日益憔悴。
他时常在书房中踱步,思索着应对之策。
一日,幕僚张贤前来进言:“总督大人,以卑职之见,是否可对那些新起的乱党采取招安之策?分化他们的势力,许以重利,或许能缓解当下之急。”
武之望摇了摇头,苦笑着说:“你以为我未曾想过?只是这些人如今势头正盛,野心勃勃,怎会轻易接受招安。且若是招安不当,日后恐生更大的变数。”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将领们争论不休。
参将高猛大声道:“大人,末将以为,应当集中兵力,攻打其中一股势力最大的乱党,杀一儆百!”
而游击将军许峰却反驳道:“不可,如今各股乱党相互勾结,若我军贸然进攻,恐陷入他们的重重包围,得不偿失。”
武之望坐在主位上,听着众人的争吵,心中愈发烦闷,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说道:“诸位,如今的局面并非如此简单,无论是强攻还是招安,都需从长计议,不可莽撞行事。”
然而,时间不等人,乱局仍在持续发酵。
武之望不断收到各地传来的告急文书,不是城池被围,就是运粮队伍被劫。
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黑暗的深渊,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找到出口。
三月戊寅,固原总督府内一片压抑的寂静。武之望独自坐在书房中,桌上堆满了未批阅的公文和各地的军情奏报。
他的手颤抖着拿起一份奏报,上面描述着一处村庄被乱党血洗的惨状,老人、妇女、孩童皆未能幸免。
他的眼神中满是痛苦与自责,喃喃自语道:“我武之望身为三边总督,却连这一方百姓都保护不了,有何颜面苟活于世。”
这时,他的亲信侍从王福走进书房,看到武之望的模样,心中一惊,赶忙上前说道:“大人,您已经几日未好好休息了,身子要紧啊。”
武之望看了他一眼,眼神空洞,说道:“王福啊,这天下大乱,我武之望无力回天,活着只是徒增痛苦。”
王福连忙劝解道:“大人,切莫如此消沉,只要大人在,就还有希望,或许转机就在眼前。”
武之望苦笑着摇了摇头:“转机?我已看不到了。我一生所求,不过是保这三边安宁,可如今……”
说完,武之望缓缓站起身来,踱步走向窗边。
窗外,残阳如血,将整个总督府都染成了一片红色。
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决绝之意,他转身走向墙壁,取下挂在墙上的佩剑。
王福见状,大惊失色,急忙扑上前去,想要夺下佩剑,哭喊道:“大人,您不可如此啊!”
武之望轻轻推开他,说道:“王福,你不必阻拦,这是我的宿命。”
武之望手持佩剑,回到书桌前,静静地坐了下来。
他看着桌上的笔墨纸砚,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那些未实现的理想如今都化为泡影。
他缓缓提起笔,想要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写起。
最终,他只是在纸上落下了自己的名字。
然后,他举起佩剑,对准自己的胸口,闭上了眼睛。
王福瘫坐在地上,眼睁睁地看着武之望倒在血泊之中,泪水夺眶而出。
这位曾经威风凛凛的三边总督,在这纷繁复杂、进退维谷的局面下,最终忧惧成疾,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终年 77 岁。
武之望的死讯传至京城,如巨石入水,在朝堂之上掀起轩然大波。
崇祯皇帝朱由检闻此噩耗,龙颜大怒,却又在盛怒之后被深深的忧虑与无奈所笼罩。
这三边之地,本就是大明王朝的边防要冲,如今群盗蜂起,局势糜烂,恰似一艘在狂风巨浪中飘摇欲沉的巨舰,急需一位能臣力挽狂澜。
朱由检在皇宫的御书房内来回踱步,案上的烛光随着他的脚步摇曳不定,恰如他此刻焦灼不安的心绪。
身旁的太监们皆垂首屏息,不敢出一言以惊扰圣驾。
良久,朱由检终于停下脚步,抬起头来,眼中满是决然之色,他缓缓开口道:“传朕旨意,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接替三边总督之职。”
那声音虽不大,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杨鹤接旨之时,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三边之地的棘手程度,无异于一个烫手山芋。
然而君命难违,何况他心中亦怀着报国之志,渴望在这危难之际一展身手,为大明江山社稷尽一份心力。
他整了整衣冠,向皇宫的方向恭敬地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口中高呼:“臣杨鹤,定当竭忠尽智,不负陛下圣恩。”
在杨鹤即将赴任之际,朱由检于乾清宫召见了他。
杨鹤踏入乾清宫,只见朱由检面容冷峻,却难掩眼中的疲惫与期望。
朱由检凝视着杨鹤,缓缓说道:“杨爱卿,三边之事关乎大明之安危,如今武之望已去,朕将这千斤重担交付于你。你可有良策应对那遍地的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