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了后,张好古也常走到工匠跟前看看怎么制作。他发现每个工匠的手艺都不差,可是都是个人干个人的,而且尺寸虽然差不多,但是总有误差,特别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之间的。就是尺子,木制的,折叠的,虽说是大差把差,放一起总是有差别的。
张好古回到自己衙署,就把这事写了下来,并提出了改进方法,统一尺度,尤其是精密部分,须用金属质的尺子,最好是钢制的,不说达到千分,但也要达到百分,尺寸太笼统,寸还是要分化,并提出千分尺的原理,并要打治一批游标卡尺。对于匠人的制造也提出要求,分化打造,每个人打造擅长的 部位细分,分组打造,每个人打造每个人的部件,若干人一组打造一个部件。匠人负责,由工人去完成 ,形成三级制度。再有高精匠人若干,负责工艺开发,这部分人不事生产,专攻研究,打造样品 ,并由军器科直接管辖。
写完后,看了几遍,觉得没什么差错了,就拿着去了郎中李耀春那里。来到郎中衙门 ,张好古说:“参见李大人,卑职的一些见解,望大人斧正。”并用语言详细说了,李逢春看了一遍,也觉得可行,就是对尺寸统一的部分有些不解,尤其对游标卡尺的制作,以及尺为什么要金属制作。至于千游标卡尺的原理,李大人如同听天书,这样做的好处也说了一些,对于统一制式,部件互换,李逢春也是云里雾里,关键是可以提高产量,省时省工,费用降低这几点,李大人是听明白了。就对张好古说:“张大人,你写的这些我再仔细看看,明天一早同我见过尚书大人再做定夺。”张致远回到:“依大人之见。”
隔日虞衡司李逢春和张致远一同拜见了尚书张凤翔,李逢春把好处一说,张凤翔不由瞪大眼珠,看着张致远,“小张大人令我刮目相看,年纪轻轻,如此造诣,短短时日,有如此造化,”又双手对上一揖说道“托皇上洪福,令工部有此大才。来人呢,请两位侍郎大人一同过来。”
不一会,左,右两位侍郎过来入座。有人上了茶。张凤翔说:“来来,小张大人,介绍一番。”张好古如此如此说了一通,三位大人听的频频点头,就是金属制尺,还有游标卡尺,怎么也不明白。张凤翔眨了眨眼,突然说道:“哎呀!怎么忘了徐大人了?”着人速去吏部请徐侍郎。一炷香的功夫来了一位老者,绯衣乌纱,须发皆白,看上去老态,但走近细观却又是精神矍铄。人还没到声却传来:“不知稚羽传我何事”。张凤翔答道:“来,来,来,子先兄,看我工部凤雏给我难题,我有不解,令兄解惑。”说完把张好古的文书递给他,徐侍郎看完后 不由两眼放光,叹道:“这是天纵之子啊!对于工匠安排,工艺制作不讲,单就这游标卡尺一事就可谓是神来,至于金属制尺是造福天下之事。敢问稚羽,这是谁的手笔。”
张凤翔哈哈大笑道:“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