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张好古不禁又开始小声嘟囔起来:“听听,说是兼任,却又要全权负责,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然而,当他反应过来自己竟然兼任了这一重要职位时,心中顿时乐开了花,升不升职无所谓,只要护卫队在自己手里就行。
实际上,皇帝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非常清楚关于张好古这件事情的特殊性。放眼整个大明王朝,拥有如此众多的军队,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张好古那样,仅仅用短短几天的时间,便将一支原本松散的队伍训练得这般朝气蓬勃、英姿飒爽。要知道,对于一支部队而言,如果士兵们个个都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儿,那么这支部队无疑就具备了灵魂所在。
此时此刻的大明朝廷之中,要说还有哪支队伍称得上是拥有灵魂的话,恐怕也唯有曾经声名赫赫的戚家军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昔日威风凛凛的戚家军如今已然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了。所以说呀,眼下这支由张好古所统领训练出来的护卫队,可以算是大明朝唯一一支尚具军魂的部队啦!尽管目前来看,这支护卫队的魂魄还显得稍显弱小稚嫩,但毕竟已经初现端倪、展露雏形!
每当回想起那支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戚家军时,崇祯皇帝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痛楚与怜惜之情。想当初,那可是隶属于他麾下的精锐之师啊!可怎奈世事无常,命运弄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永远地成为了一段被尘封的记忆……
想起戚家军,满血的崇祯帝一下恢复正常了。他后悔么,或许是后悔 ,是因为自己,还是因为自己的大臣,亦或是那些闹饷的士兵。
崇祯帝平复了一下心情,不再去想那些事情。今天是来赴宴的啊!,一个皇帝赴自己大臣的宴会,说出去恐怕没人会相信吧,可是今天一个皇帝确确实实来赴大臣的宴会。
崇祯喊上了张好古,前边已经有一些锦衣卫进了青园彻底的清查了一遍,于是所有的将领,士兵全部撤出了庄园。随后跟着皇帝一家进到青园的是一群太监及宫女。
就在此时,于那青园河下游不远之处,正有一伙人热火朝天地宰杀着牛羊。只见他们手法娴熟地处理着这些牲畜,场面颇为壮观。然而,对于猪这种动物,张好古却是万万不敢动手的。
且说这海鲜一类,张好古都已早早命人采购并带至此处。各种调料亦准备得十分周全,皆已精心装盘备用。而所用之木炭,则是宫中专用的红罗炭。此红罗炭乃是取自易州一带质地坚硬的木材烧制而成,其特性显着:不仅极为耐烧,而且燃烧时不易产生爆烟;待到燃尽之后,所剩灰烬更是呈现出一种银白之色,煞是好看。正因如此,这红罗炭向来都是专供皇太后、皇帝以及诸位后妃们使用的。
本来啊,张好古心中早有盘算,他计划诚邀皇帝一大家子到青园客厅享用丰盛的餐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竟然态度坚决地表示要将宴席摆在那座玻璃暖房之中。而且,皇帝还毫不掩饰自己对那个地方的钟爱之情,声称那里的环境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是啊!这座玻璃暖房。走进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翠绿, 真是美不胜收,叫人看了不禁心花怒放。更为奇妙的是,在这里不仅可以大饱眼福,还能亲自动手采摘那些鲜嫩欲滴的瓜果,亲口品尝它们的美味。
皇子和公主也嚷嚷着去暖房,因为他们去过,知道里面的妙处 面对众人如此高涨的热情,张好古也不好再固执己见,只得顺从了皇帝的想法。于是,他微笑着带领着这群兴致勃勃的人们,一同向着那片充满生机与乐趣的种植瓜果的暖房缓缓走去。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喜悦的神情。
在这座温暖如春的温室入口处不远的地方,张好古精心地命令人建造了一座精致的木质台子。由于他声名远扬,每日都有众多慕名而来的访客络绎不绝,导致原本铺设的精美地毯没几日便沾满了厚厚的泥土。面对这一情况,机智的张好古灵机一动,索性决定建造一个坚固耐用的木台来替代那容易弄脏的地毯。如此一来,即便木台变脏,只需简单地用水冲洗一番便能恢复干净整洁。
然而,就在今日,尊贵的皇帝陛下即将亲临此地视察。为了迎接圣上的到来,张好古不敢有丝毫怠慢,特意在那已然洁净的木台上又铺上了一层华丽柔软的地毯,以彰显对皇帝的敬重与欢迎之情。
与此同时,随行前来的尚膳监和尚食局的太监,宫女们亦是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在皇帝驾临之前,他们已迅速而有序地将一张张精美的桌子布置妥当,并在上面摆满了从张好古自家园子中刚刚采摘下来的各类新鲜瓜果,这些瓜果色彩鲜艳、香气扑鼻;此外,还有制作精巧、美味可口的点心以及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茶饮,一切都显得那么诱人。整个场景布置得井井有条。
待皇帝一家子纷纷落座之后,只见张好古毕恭毕敬地站立在一侧。崇祯帝目光一转,瞧见他还杵在那儿,便微微一笑道:“来,坐吧!今日乃是家宴,无需如此拘束,况且这宴席本就是由你来操办,你自然也是主人嘛。”
张好古闻言,赶忙躬身行礼,回应道:“多谢陛下体恤,但微臣还需时刻留意着众人,以防有什么差池。毕竟这些人对于操持宴会之事并不熟悉,微臣实在放心不下呀。还望陛下稍候片刻,容微臣去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哦?原来如此!也罢,既然你还有要事在身,那就快去忙吧。朕就在此处随意走走、瞧瞧。”崇祯帝点了点头,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