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你没事儿吧?”
罗棣远远看着李秀贵仿佛半只脚踏进鬼门关的样子,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
带领幸存原住民抗击匈奴人,这哥们功不可没,不会就这么死了吧?
“没事……您是,燕王殿下?”李秀贵浑身是血,也不知是敌军的还是他自己的,眯着眼睛看向罗棣,认了好半天才认出是他,声音颤抖。
“没想到啊没想到,京都中的权贵弃我们于不顾,反倒是平日里声名狼藉的燕王殿下救了我们一命……”
在和匈奴人苦苦较量的日子里,李秀贵也曾经猜测幻想过,京都会派哪位王爷前来收复土地,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猜过富可敌国的平王,仁慈爱民的贤王,聪慧机敏的宁王,却从来没把希望寄托在人人都认为是个草包的燕王身上。
可事实却在他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我盼星星盼月亮,没有盼来想盼的人,却盼来了燕王殿下,何其讽刺?”
“我信的人背弃我,而平日里说万众唾弃的王爷却在最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呵呵,笑话,真他娘的都是笑话!”
喃喃自语般说出这番言语后,李秀贵也自知失言,立即单膝跪地,俯身行礼:“殿下赎罪,草民不是那个意思,我……”
罗棣却赶紧伸出手将他扶了起来,并不在意。
无所谓。
反正李秀贵说的也是事实。
截至目前,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确不咋样。
总不能逼着眼前的小伙子睁眼说瞎话吧。
交谈询问之后,罗棣才得知,这百来人原本是镇上居民,可两三年前由于世家大族的压迫,整年辛苦劳作,可好不容易收获的粮食却只能被迫上交国库,一家人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被迫无奈之下才进入山中当了土匪。
虽说不甚光彩,但至少能养活妻儿老小,不至于饿死街头。
提起过往,李秀贵的眼睛又再次湿润了。
“燕王殿下,实不相瞒,我李秀贵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要不是媳妇儿和儿女饿得皮包骨头,我哪能干出当山匪的事儿?”
“这两年里,遇到富商过境,我便带着乡亲们抢些吃食。”
“遇到穷人,我们不仅不抢,能帮衬上的,还会多帮衬两把。”
“大家都是为了讨生活,何必互相为难?”
“若是能一直这般持续下去,也算岁月安好……可匈奴人忽然大批入境,朝廷也不管不顾,我好不容易养活的媳妇儿女都死在了匈奴人的拳头之下。”
“但凡是个有血性的男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家土地被外族当成放马牧羊的后花园!”
眼前浮现出妻儿惨死的画面,李秀贵恨意再次涌上心头。
家仇国恨,双重加持,他怎么可能心安理得地一人苟活?
哪怕是豁出这条命,他也要将抗击匈奴四个字履行到底!
一番义愤填膺的自白,听得罗棣心中也感慨万千。
他目光扫过面前灰头土脸的一众原住民,鼻子发酸。
近些年来,大齐乌烟瘴气,贪官污吏四处都有,百姓笼罩在麻木绝望的乌云之中。
许多惨遭不公的百姓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自尽,像李秀贵他们这般受尽折磨仍能保持英雄气概、坚持最后一丝血性的,已经不多了。
虽说是山匪出生,可人却是个顶好的人。
能组织义军对抗匈奴,还能在没有任何增援的情况下坚持长达半个月之久,对老婆孩子还尽心尽力,这样的男人,再差能差到哪儿去?
况且,李秀贵方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样子,罗棣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李兄弟。”
罗棣声音低沉严肃,看向李秀贵的眼神充满欣赏和热情。
“我代表朝廷感谢你为大齐所做的一切。”
“如今匈奴来势汹汹,朝廷人才紧缺,你若愿意,就来我麾下,同本王一起收复北疆,重振大齐之威,让百姓重返安居乐业!”
“至于那些权贵,你们放心,那些曾经欺负你们打压你们的奸人,我也一个都不会放过!”
罗棣的眸子暗了暗。
根据原身的记忆,大齐之所以会从繁荣昌盛的强国沦落至今,少不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功劳”。
若不是他们一个个中饱私囊,把国库都吃空了,如今匈奴来犯,大齐怎么可能连拿来对抗匈奴骑兵的力量都使不出来?
还有那些卖国求荣的官员,要么建议皇帝和亲、换取一时的平静,要么直接开口说割地,还嘴硬说“不过是让那群匈奴人代我们管管”,不肯面对事实。
表面是为大齐着想。
实际,早就在背地里和匈奴高层领导勾结,偷奸耍滑,试图捞一笔国难财。
罗棣穿越之前,原身不是没有尝试过向皇帝检举揭发这些腐败官僚的所作所为,可他人微言轻,皇帝不仅没有听进去,反而还认为他是哗众取宠,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将他骂得狗血淋头。
后来,官员们也纷纷向原身下手,将他逼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笔账,他罗棣无论如何也要算清楚!
“收复北疆?”
听到这四个字,李秀贵眼睛亮了起来,望向罗棣的眼神既是诧异又是震撼:“真的?连京都皇上都未曾派兵,燕王殿下您愿意出兵?”
“那是自然。”
罗棣想也没想,一口应下。
身为王爷,他手中兵权虽不及皇帝大,但有系统加持,收复北疆,绰绰有余。
李秀贵眼眸更加发亮。
看来,谣言误人。
什么“草包王爷”?燕王殿下分明是有勇有谋、心怀天下的英雄!
如此英明之人,竟会被排挤到边疆去,可见朝廷中的勾心斗角的确不是常人所能抵御。否则,燕王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声名狼藉。
“好!”
反正也无家可归,李秀贵抬手擦去脸上的血迹和脏污,一咬牙一跺脚,狠了狠心:“燕王殿下救了我,从今以后,我李秀贵这条命就为燕王殿下您所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身后,侥幸活下来的百余人也振臂高呼着燕王的名号,俯首归顺。
“燕王殿下英明!”
“殿下英明!”
“我愿随燕王殿下收复北疆!”
“打倒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