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约1368 - 1407),初名允恭,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之子。
身份背景
作为中山王徐达之子,他世袭魏国公之位。徐家在明朝地位显赫,徐辉祖凭借家族的荣耀和自身的才能,很早就在朝廷崭露头角。
性格特点
徐辉祖为人忠诚正直,秉持正统观念。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这种思想在他对待建文帝和朱棣的态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靖难之役中的表现
- 军事对抗: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坚定地站在建文帝一方,凭借着优秀的军事素养指挥作战。他率领军队多次与朱棣的燕军交锋。在齐眉山大败燕军,这一战绩让建文帝一方士气大振,暂时遏制了朱棣的进攻势头。
- 忠诚不二:即使在朱棣节节胜利,局势对建文帝越发不利的情况下,徐辉祖依旧坚守忠诚。朱棣攻入南京后,大多数人纷纷归附,而徐辉祖却不肯屈服。他守在自己的府邸,对朱棣的称帝不表认同。
结局
朱棣念其是徐达之子,且有功劳,没有杀他,也可能是应为徐皇后求情。不过,朱棣还是削去了他的魏国公爵位,并且将他禁锢在家中。徐辉祖就在这种被幽禁的状态下度过余生,他的命运也体现了靖难之役后,忠于旧主者的无奈与悲哀。
——————
徐增寿是明朝初期一位在靖难之役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
-家族背景与早期经历
徐增寿出生于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家,他的家族在明朝地位极高。
作为徐达之子,他从小就生活在富贵且充满政治氛围的环境中。这种环境既让他接触到朝堂之事,也使他与皇室及诸多权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个人性格与政治倾向
徐增寿为人机敏聪慧,对政治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与他忠诚于建文帝的哥哥徐辉祖不同,徐增寿更看好朱棣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
这种倾向可能是因为他在日常交往中对朱棣的为人和理念较为认同,也有可能是他从家族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朱棣更有可能在皇位争夺中胜出,从而为徐家带来持续的荣耀。
-靖难之役中的关键角色
- 暗中协助朱棣: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徐增寿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位置。他利用自己在建文帝朝廷中的职位优势,不断地为朱棣传递重要情报。
这些情报包括京城的兵力部署、朝廷军队的作战计划以及建文帝的决策动态等诸多关键信息。
他的这一行为对朱棣在战争中的战略布局和战术安排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朱棣能够提前了解朝廷军队的动向,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 事情败露与被斩: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靖难之役的推进,徐增寿的行为引起了建文帝的怀疑。建文帝在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后,亲自质问徐增寿。
面对建文帝的质问,徐增寿无言以对,他的犹豫和沉默证实了建文帝的怀疑。建文帝怒不可遏,在盛怒之下,当场将徐增寿斩杀。这一事件在建文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也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紧张局势。
-身后荣耀与家族延续
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后,对徐增寿感恩戴德。为了报答徐增寿为自己所做的巨大贡献,朱棣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将其封为定国公,让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继承爵位。这一爵位在徐家得以延续,并且继续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崇高的地位。
徐增寿的命运因其在靖难之役中的关键抉择而发生巨大转折,他的行为虽然在当时充满争议,但从朱棣的角度看,他无疑是对朱棣靖难成功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人物,同时也为徐家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巩固了地位。
——————
徐膺绪(1372年-1416年)是明朝初期的将领,明初大将徐达的次子 :
家族背景
他出生于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家,父亲徐达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一,被封为魏国公,后追赠为中山王。其长兄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四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后被追封定国公。
个人生平
- 早期任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任尚宝司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升明威将军、大同中护卫世袭指挥佥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调任金吾前卫。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升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
- 政治立场:在靖难之役中,他没有像长兄徐辉祖那样坚决地站在建文帝一方与朱棣对抗,也未如四弟徐增寿一样明确地支持朱棣,而是采取了相对中立的态度。
- 去世: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月三日,徐膺绪逝世,享年45岁 。
墓葬与考古
他死后与妻子朱氏共同安葬于家族墓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0号,在其父徐达墓东侧约40米处 。1982年,其墓葬被发掘,1983年对该墓进行了考古清理 。
————
徐家三兄弟结局各不同,在朱棣进行清君侧时分别走向三种不同的路,无论结局如何,徐家都不会太过没落。
也有一些人推测这应当是徐家商量出保全家族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