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38年8月底,日军第2军下属各师团休整完毕,开始分左右两路向武汉方向进攻,左路第十三师团和十六师团,右路第三师团和第十师团。
军令部也再次直接发令要暂一军在固始坚守,坚守日期为五天。看到军令部这个军令,李志坚心里一阵心痛,一个新编军要在第一线阻击两个精锐师团五天,此战之后他手下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人。
不过在得知给59军的命令是在潢川坚守七天后,心里也就多少有有点释然,这个时代的军人,战死就是宿命。
李志坚不敢继续在鹿邑逗留,马上开始率主力向固始前进,同时电令马凤岗加紧防御工事的构筑。
在此之前,李志坚的练兵计划已经推进了不少。
各支队在商丘、亳州周围不停地寻找时机主动战斗,虽然部队没有经历大战,不过小规模的战斗打了不少。在占领亳州后,一些支队不断向东试探,和驻守的日军也打了好几仗。
除了从菏泽、商丘等地入伍的新兵还处于集中训练外,从山西出来的新兵都已经经历了比较充分的历练,出省以来大多数都已经经历过了几次战斗。
李志坚在率领主力南下固始时,对于已经占领的菏泽、商丘、亳州等地并没有完全撤出,现在的形势,他必须给自己留下一道从山西而来的补给线,虽然这条路属于黄泛区,行动并不便利,不过如果走其他部队的地盘,没有大军护送的物资根本不可能顺利的运到暂一军来。
暂一军在菏泽、宁陵、鹿邑等几个地方都留下一些驻军,将侯栋才的十三支队分立成为三个营,分别驻防在这三地,然后又各补入两个新兵营。
这样每地都驻有三个营的兵力,守卫补给线的安全。这些力量想完全驻守并不够,不过就是宣誓一下存在,一旦有强势势力进入,那也只有撤出的份。
李志坚也没有办法,对于在固始完成阻击五天的作战任务,他必须要先保证在前线有绝对多的力量。
之前将侯栋才任命为团长后,人们预想的是每个团下属两个支队会最终合并,十六个支队之后完全整合成为八个团。
但是这次确是将十三支队整编成为三个营,瞬间暂一军的官兵猜到了李志坚的计划,这些支队都是团一级的框架,最后都要扩充成为团的。一时间所有支队的干劲更足,支队长们都摩拳擦掌,期待在之后的战斗中立下新功。
李志坚率领暂一军主力到达固始周围时,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十师团已经出发。这里是抵抗这两个师团的最前线。
第三师团和第十师团都是日军的精锐,尤其是第三师团,更是可以比拟第二师团和第六师团的王牌,李志坚本不想在正面阵地直接硬扛这些日军,他在平型关时已经有过教训,尤其是要面对更加精锐的第三师团,这个师团经过几个月的养精蓄锐,乍一出鞘,绝对不是他这个新建之军可以硬扛的。
为了将抵挡的时间跨度变长,李志坚将部队的阻击线向东延伸,在固始以东几十公里处就设立阻击线。在这里,李志坚将在山西时的战术都使了出来,首先是尽可能的多埋设地雷。
在鹿邑的时候,李志坚利用现有物资又制作了一批土制地雷,出省时携带的地雷数量,禁不起大规模的阻击战使用。
不过这种战术面对第三师团基本没有什么作用,日军对于在山西的游击战都进行过分析。一是这种布置在道路上的地雷,先头部队的坦克可以推着滚木直接排雷,二是日军将侦察兵都派的很远,暂一军派去布雷的队伍有时就没有机会布雷,反而经常发生与日军尖兵的对战。
不过李志坚认为地雷在特定情况下绝对会有不小的作用,现在的情况下,李志坚只能抓紧在自己控制区的固始周围布置雷场。
暂一军的前线小部队和对面日军尖兵碰撞非常激烈,暂一军的不少老兵在这种对抗中战死。
日军的波浪攻势非常厉害,前线部队还在和最前面的日军尖兵对战,从后面冲来的日军像又一个浪潮,从正面和侧面就覆盖了当面的守军。
几场这样的战斗后,李志坚再不舍得派出尖兵,将在前线的特战队都收了回来,他的部队中真正的老兵已经不多,从教导旅到新三师,再到暂一军,当初教导旅时的老兵已经稀释的非常厉害,除去战死的,还留在教导旅和新三师一部分,现在的暂一军每个团中都没有多少老兵。没有了老兵带的部队,他知道是什么结果。
暂一军东进几十公里阻击,最后这几十公里也没能阻挡多久,几乎就是日军正常的行军速度,但是勉强算是阻挡了日军一天。
李志坚发现,想要阻挡住日军,不依靠固定工事,根本无法阻挡的住,而如果暂一军不能将这些日军阻挡几天,那么不光他李志坚的项上人头有可能不保,暂一军的其他人员也会被分流,比东北军67军守金山时的遭遇好不了太多。
最终无论之前李志坚多么避免打阵地战,还是被逼无奈走上了和其他中国军队一样的老路。
好在马凤岗提前率领部队到固始建设工事,加上部队赶工新建了一些,总算有了比较完整的正面防线。
这次还是他直接率领新六师坚守阵地,新七师则是全师去打夜战。
虽然这次没有办法不打这种死仗,但是他李志坚从来不是单纯被动挨打的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绝不能让日军完全按照他们的想法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