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揉了揉自己被打到的脸,说道:“父皇,这上面说的不是我啊。”
朱元璋虎着张脸,冷眼看着他能说出个什么东西来。
“我是万不可能造大哥的反的,大哥如何我们都是心悦诚服的,我也一向喜欢当大将军,做太子大哥的大将军不好吗?为什么还要辛苦做皇帝?”
“而且,‘他’还是明成祖啊,对上的还是‘建文帝’,一听就不是正常的,肯定不会是大哥。”
这庙号起得,确实不够正常。
也是明成祖朱棣想的不够多,谁知道后世的子孙能够为了自己的父亲进去而选择把他心心念念的“太宗”改成了“成祖”呢?
“你这样不痛不痒的几句话是说服不了父皇的。”朱樉插了一嘴。
朱元璋:“这里还没你的事!”
朱标见状打了个圆场:“父皇,小四知道的也不多,想说也说不出个什么来,但他的态度在这里,要不还是等等天女的说法?”
他笑眯眯地说道:“莫不是父皇不相信我的为人?”
“怎么会?”
朱标一开始也是有所疑虑的,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应该不是他。他自幼被朱元璋挑尽名师教导长大,手段能力都不缺,怎么说也不是能够轻易被朱棣篡位。
而且,“建文帝”,朱棣是以藩王之身成功入主皇位吗?若真是这样,他也只会觉得这个“建文帝”不行。
这边还在掰扯,另一个位面中的永乐大帝已经怒火中烧了。
他心心念念想要“太宗”这一庙号,很大原因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他一力想要让“父传子”这一“事实”得到巩固,他只想让后人记住他的帝位是从他的父亲朱元璋那里继承的,而不是从建文帝朱允炆那里夺来的。
加上他也有些仰慕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与文治武功,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位被后世称颂的“太宗文皇帝”。
还有一点,“太宗”这个庙号的含金量也足够高,祖宗有序,也确实得他心意,为他正名也是足够的。他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最大所图不就是一个合法性吗?
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太子。
朱高炽暗自叫苦,他怎么可能会不听父皇的话。
“父皇,儿臣觉得‘太宗文皇帝’很是能够证明您的功绩。”朱高炽小心翼翼地回应着。
反正先表明自己的态度。
朱棣冷哼一声。
他也不觉得太子会真的忤逆他的意愿,但这个庙号的出现,总归有个由头。
他不改,谁改的?
难不成还是后世子孙改的?谁胆子这般大?!
只能说后世子孙真的有这个胆子,任谁也想不到他为了自己的父亲进太庙,也为了证明自己小宗继大统的合法性,会直接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毕竟朱棣功绩显着,他也不敢乱改。
但这依旧和朱棣的想法相违背。
而相比较于朱棣多方渲染的“爸爸爱我”,嘉靖这一手段,可以说是更加的直接。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轮回?
天幕则是没有等他们辩出个分晓,而是继续着直播内容。
【郑和多次统率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比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三艘载重不到百吨的船,规模大得多。
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
可以说,郑和是华夏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人,比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达迦马沿非洲南岸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洋,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玉不识含笑的声音唤起了他们的注意力。
【1405年,即永乐三年,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期间张辅讨平安南。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他的船队则先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锡兰、柯枝、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回国。据记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有人。】
看着和前面外邦人零散的船只相比较,显得格外浩荡的大船,国人都是与有荣焉。
天朝上国的自豪,可不是轻易能够动摇的。
玉不识也接着说道。
【接下来几次下西洋,时间也都相差不远,郑和几乎没有停歇。
第四次,郑和于永乐十一年出发,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到大明。
第五次时间在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他率船队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再接下去,第六次郑和半道折返,第七次已是宣德五年,中间经历了朱棣去世、守备南京等事,郑和虽曾被停罢下西洋事业,也终究成行。
也是这一次,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的郑和于归国途中,在古里病逝。】
朱高炽没等朱棣说话,立马赞道:“父皇,儿臣以为郑和七下西洋,功在千秋。虽耗费巨大,但扬我大明威名于海外,其影响不可磨灭。”
他是觉得航海一事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内心也有些不赞成,但这不是在父皇面前吗,还是先说点高兴的话。
朱棣对于儿子的小心思不置可否,只是提醒道:“海疆不可弃。”
既然能被天女专门拿出来讲,可见也是有利可图的,那还等什么,当然得继续啊。
只是听到自己和郑和都难抵时间的流逝,心下也难免会产生一丝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