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厄求学
柏宇轩一夜未眠,周夫子书房中那棵老树的树龄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在藏书阁中翻阅了无数典籍,那些陈旧的书卷在他手中一一翻过,却始终未能找到任何关于那棵树的记载。
辰时的钟声即将敲响,他只能硬着头皮,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周夫子的书房。
周夫子正襟危坐于书桌前,手中捧着一本古籍,目光专注,似乎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见柏宇轩进来,他头也不抬地问道:“可知那树的树龄了?”
柏宇轩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微微眯起双眼,眼神中透着专注与思索,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一切,回到了对那棵老树的观察瞬间,脑海中快速梳理着各种信息,然后将自己一夜的推断缓缓道出。
他从树的种类开始分析,细致地描述树干的粗细,又提及树皮的纹理,最后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历史,给出了一个估算的数字。
周夫子放下手中的书,目光锐利地盯着他,那目光仿佛能穿透柏宇轩的内心。半晌,他才缓缓说道:“勉强算你过关。”
柏宇轩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但他深知周夫子对自己的要求极为苛刻,丝毫不敢懈怠。
周夫子每日布置的功课堆积如山,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在柏宇轩看来就像是一本本天书。
他常常挑灯夜读,废寝忘食,只为能尽快掌握这些知识,在学业上有所进步。
书院里的日子,除了枯燥的学习,还充满了来自其他考生的压力。
林举人,身材高大,容貌俊朗,可内心却狭隘无比。他嫉妒柏宇轩的才华,总是在众人面前对柏宇轩冷嘲热讽。
“一个外乡人,也妄想在科举上有所作为?”林举人阴阳怪气地说道。
周围的考生听到这话,都停下手中的书,饶有兴趣地围过来,准备看一场好戏。
柏宇轩放下手中的书,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林举人。在他心中,虽然有些厌烦这种无端的挑衅,但他还是保持着冷静。
“林兄此言差矣,”柏宇轩微微一笑,语气不卑不亢,“科举取士,考的是真才实学,而非出身地域。我来自何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否为国效力。”
他顿了顿,眼神中透出一股自信的光芒,“至于能否有所作为,并非口舌之争可以定论,考场上见真章便是。”
林举人没想到柏宇轩如此沉稳,一时语塞,周围的考生也纷纷点头,对柏宇轩的印象大为改观。
柏宇轩回到自己的房间,将书院发的古籍摊开,可此时他的心思却完全不在书上。周夫子的教诲在他耳边回响,那些繁琐的礼仪、刻板的规矩,就像绳索一样捆绑着他,让他感到窒息。
突然,他想起现代的学习方法,心想或许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表格等方式来梳理古代知识。
他开始行动起来,经过一番尝试,竟然意外地发现,许多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他兴奋不已,连忙将自己的心得整理成册,迫不及待地想去找周夫子请教。
在柏宇轩于书院刻苦攻读的日子里,他时常会在书院的花园角落诵读经典。一日,阳光正好,柏宇轩正沉浸于诗书之中,声音清朗而富有韵味。
恰逢南诗雅随家中长辈前来书院拜访院长,路过花园时,被这朗朗书声吸引。她轻移莲步,循声望去,只见柏宇轩一袭青衫,身姿挺拔,专注于书卷的模样透着一种别样的魅力。
南诗雅不禁驻足聆听,心中暗自赞赏。待柏宇轩读完一篇,南诗雅忍不住轻声喝彩。柏宇轩这才察觉有人,抬眼望去,只见一位面容姣好、气质温婉的女子正带着浅笑看着自己。
两人相视一笑,简单寒暄几句,虽只是短暂交流,却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南诗雅便时常会在来书院时,有意无意地寻找柏宇轩的身影,关注着他在书院的点点滴滴。
“夫子,学生对《四书五经》有一些新的理解,想请夫子指点。”柏宇轩恭敬地将自己的笔记递给周夫子。
周夫子接过笔记,眉头越皱越紧。他开始翻阅,随着页面的翻动,他的脸色变得铁青,周夫子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双眼圆睁,愤怒地瞪着柏宇轩,那眼神仿佛要将他吞噬,紧接着猛地将手中的笔记摔在桌上,愤怒地说道:“一派胡言!简直是离经叛道!你这是在曲解圣贤之言!”
柏宇轩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苦心钻研的成果,竟然会被周夫子如此否定。他试图解释,可周夫子根本不听,直接将他赶出了书房。
接连的打击让柏宇轩心灰意冷,他漫无目的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乡间小路两旁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地绽放着,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田野里的庄稼郁郁葱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偶尔有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内心充满了迷茫和沮丧。
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一座破旧的小茅屋前。“吱呀——”一声,茅屋的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吴老农走了出来。
“年轻人,可是迷路了?”吴老农关切地问道。
柏宇轩摇了摇头,正要离开,却突然被吴老农身后的一片空地吸引住了。那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四周环绕着竹林,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那片竹林郁郁葱葱,竹子修长而挺拔,竹叶茂密得几乎不透阳光。
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似在演奏一首悠扬的乐曲,竹影在空地上摇曳生姿,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环境清幽,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老丈,这块空地……”柏宇轩问道。“进来坐坐吧。”吴老农笑着说道。
南诗雅得知柏宇轩的遭遇后,轻车简从地来到了小茅屋。夕阳的余晖透过竹林,洒在茅屋前的空地上,映照着她姣好的面容。
她走到柏宇轩身边,温柔地为他擦拭额头的汗水,轻声说:“轩哥哥,你如此聪慧,定能克服这些。”
柏宇轩看着她含情脉脉的眼睛,心中满是感动。南诗雅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他干涸的心田。他握住南诗雅的手,感受着她手心的温暖,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在南诗雅的陪伴下,柏宇轩静下心来,重新开始梳理思路。他的内心虽然还在为周夫子的否定而挣扎,他开始怀疑自己现代知识与古代知识结合的方式是否真的可行,但又不甘心放弃这种创新。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方法,而是继续将现代的学习方法与古代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学习方法。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仿佛一块海绵,吸收着周围的一切。吴老农也被柏宇轩的勤奋所感动,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籍拿出来,供柏宇轩学习。这些古籍,有些甚至是失传已久的孤本,让柏宇轩受益匪浅。
日子一天天过去,柏宇轩的学识突飞猛进,他的文章也日渐成熟,渐渐有了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