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
陆远在乌孙王的带领下来到了赤谷城。
“这史书,还真有些不能信。”
在找到顾久,常青等人了解了一番最近的事情之后,陆远愣了好一会,最后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这次他过来,一是来看看乌孙的处境,其次也是来帮解忧公主撑腰的。
因为按照史书上的记载,解忧公主这段时间过的可不怎么好。
匈奴人都直接要乌孙交出公主了,想想也觉得她过的不太好。
陆远虽然知道,解忧公主掌握了乌孙大部分权力。
但乌孙上层,多数都是乌孙人,这些贵族要是真和翁归靡搅和到一起,弄点什么阴谋诡计,从解忧公主手上夺走一些权力也是可能的。
然而在了解的全部事情后,陆远也不由沉默了。
好家伙,这解忧公主,哪需要自己来撑腰啊!人家那腰杆子比谁都挺得直。
不过匈奴压境倒是真的,自从当年匈奴进攻乌桓失败之后。
匈奴便把目光放到了西域。
这些年来,匈奴一直在吞并西域小国。
其中车师,单恒等靠近匈奴的国家,基本上被匈奴攻占了,而乌孙一些靠近匈奴的地盘,也被匈奴抢走了。
不过也没有解忧公主说的那么危急。
匈奴抢走的只是一些兵力极少的偏远之地,而且还是打打停停的那种。
这也正常,乌孙不是什么小国,还因为解忧公主在,背后有大汉撑腰。
匈奴若是大规模对乌孙出兵,大汉很可能会派军前来。
届时匈奴要面对的,可能就是大汉和乌孙双方联手了。
所以匈奴才要乌孙交出解忧公主。
那不是匈奴对解忧公主有多痛恨,或者说是为匈奴公主撑腰之类的。
匈奴要解忧公主,纯粹就是想要破坏大汉和乌孙的关系。
一旦乌孙真把解忧公主交了出去,匈奴那边保准第一时间就会把解忧公主送回大汉。
送回去的时候,估计还会添油加醋的说是解忧公主被乌孙害的多惨多惨。
为的就是后面匈奴打乌孙的时候,让大汉别插手。
可惜,匈奴漏算了一点,他们虽然知道解忧公主能左右乌孙国事,可没料到,解忧公主在乌孙的势力会这么大。
这哪里是什么和亲公主,这妥妥的就是一个大汉派遣过来管理乌孙的王了。
只不过给了一个和亲的名头而已。
按照这种情况,让乌孙交出翁归靡的可能性,都要比让乌孙交出解忧公主的可能性更大。
“多年未见,不想公主已经能独挡一方了。
顾久,常青,你们年岁也大了,有没有想过要回大汉?”
了解完解忧公主的事情之后,陆远看向了顾久和常青两人。
“老大,我和弟兄们就不回去了,我们本事沙匪出身,以前独身一人的时候,那没什么。
可这些年,在乌孙攒了些家业,弟兄们也不想放手,另外在大汉也没什么亲人了。
而且回到大汉,就我们这出身......
况且在乌孙我们还能帮公主撑撑场面。”
顾久率先开口道。
“我们是听将军军令。”
与顾久不同,常青手下的人可是登记在册的士卒。
回不回去不是他们自己能说了算的。
“常青,你们在乌孙也这么久了,回不回去的事情,你们自己决断就好。
若是想回去,我这次便带你们回去,若是想留下,那我也能做主让你们留下。
好了,都去歇着吧,这次我可能会在乌孙常驻一段时间,等回去的时候再说。
对了,这次我带了一百弟兄过来,乌孙现在算是你们的地盘,招待方面可不能马虎。”
听到两人的回复,陆远也没强求什么。
大汉对于在外驻扎的士兵,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束缚。
束缚的方面,也是没到时间,不让回去的。
但如果是士兵想要留在当地长期驻扎,那可太容易了。
.........
“兄长,汉使来信,再有七日,便要来赤谷城了。”
时间流逝,转眼便来到了本始二年夏。
这天,解忧公主邀请陆远前去乌孙王宫议事。
陆远刚入王宫,解忧公主便拿出一份绢布递给陆远道。
“嗯?汉使?常慧要来,他怎么来了?公主又向朝廷求援了?”
陆远接过绢布看了一下内容,有些疑惑的看向解忧公主。
按理来说,常慧不应该是汉宣帝继位之后,解忧公主再次求援,宣帝才派过来的嘛。
怎么在这个时间点就派过来了。
“我只是去年开春时,匈奴同车师出兵来犯,求援了一次,后面便没有再求援了,不过先前匈奴使者之事,我与大汉提及了一下。”
解忧公主回复道。
“嗯,那没事了,等常慧来吧,我与他也算旧识,公主不必忧心。
对了,乌孙国中尚有多少人马?”
陆远点了点头,思量了一下后,也算是明白了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乌孙只是一个博弈场罢了。
本始元年,先是汉昭帝驾崩,而后是刘贺登基又被废,再然后是汉宣帝登基。
一个国家,如此频繁的天子轮换,代表的往往是内部权力的争斗。
大汉出现这种情况,难免会让四方蛮夷,以及大汉主要敌人匈奴,起一些不该起的心思。
所以大汉这次出兵乌孙,并不在乎乌孙有没有受到匈奴的威胁。
大汉想做的,只不过是要借着这次的事情,打一场仗,把大汉的威名打出去,熄灭掉别人那些不该有的想法。
匈奴进犯乌孙这事情,只是撞到了大汉枪口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