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的下一次医疗援助之旅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他积极与各大医疗企业沟通,争取到了更多先进且轻便的医疗设备赞助,这些设备专门针对偏远地区常见的心脏病类型设计,能够大大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率。同时,他在医院内部及周边医科院校发起了新一轮的志愿者招募,这次招募吸引了众多年轻才俊的目光。
在众多报名者中,有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医科大学生叫陈峰,他成绩优异且对公益医疗充满热情。陈峰在面试中说道:“林宇医生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我渴望像他一样,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偏远地区患者的命运。”经过严格筛选,陈峰与其他二十余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组成了新的医疗援助团队。
此次援助目的地是一个地处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据当地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地区人口约为八千,而近五年来因心脏病去世的人数就高达六十余人,且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心脏检查与治疗。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许多患者在病情发作时根本无法及时送往外界大医院救治。
医疗团队历经艰难险阻抵达该地区后,发现这里的医疗条件比想象中更为恶劣。当地唯一的诊所只有简单的听诊器、血压计等基础设备,连基本的心电图机都没有。林宇迅速组织团队成员搭建临时医疗站,将带来的设备安置妥当。
他们首先开展了大规模的义诊活动,在为期三天的义诊中,共接待了近千名村民。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其中患有不同程度心脏病的村民多达一百五十余人,有三十多位患者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尽快手术。
在这些患者中,有一位名叫岩罕的中年男子,他是家中的顶梁柱。岩罕长期感到胸闷气短,但因当地医疗条件限制,一直不知自己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已经严重受损,心脏功能衰退近百分之四十。若不及时手术,他可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林宇决定为岩罕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然而,手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当地没有专业的心脏手术无影灯,只能依靠团队带来的便携式强光灯照明,这对手术视野的清晰度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岩罕长期生活在山区,身体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与平原地区居民有所不同,这需要麻醉师精确控制麻醉剂量。
林宇凭借多年经验,在有限的照明条件下,小心翼翼地打开岩罕的胸腔。他发现岩罕的心脏瓣膜病变程度比预想中还要严重,瓣膜钙化且粘连严重,几乎完全阻塞了血液流通通道。林宇小心地切除病变瓣膜,选用了适合岩罕身体状况的人工生物瓣膜进行置换。手术过程中,他的手稳如泰山,每一个缝合动作都精准无误。经过近五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岩罕的心脏瓣膜成功置换。术后,岩罕被安排在专门的监护区域,医疗团队安排专人 24 小时轮流看护,密切监测他的生命体征。
在后续的援助工作中,医疗团队为其他患者陆续开展了手术和治疗。他们还举办了多场健康知识讲座,向村民们普及心脏病预防、日常保健等知识。据统计,参加讲座的村民超过五百人次,村民们对心脏病的认知度有了显着提高。
同时,医疗团队注重对当地医疗人员的培养。他们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让当地的医生和护士全程参与到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经过一个半月的培训,当地有五名医生和三名护士能够独立进行常见心脏病的初步诊断和基本治疗,这为当地医疗事业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当医疗团队即将离开时,岩罕带着家人前来送行。他激动地说:“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还能继续照顾家人。”村民们纷纷送上自家种植的特色农产品表达感激之情。林宇看着这些质朴的村民,心中满是欣慰。
回到医院后,林宇将这次援助经历再次整理成详细的资料,分享给更多同行。他还与陈峰等年轻医生深入交流,鼓励他们将公益医疗的精神传承下去。陈峰深受启发,他决定在医院成立一个公益医疗社团,吸引更多年轻医生参与到偏远地区的医疗援助事业中。在陈峰的努力下,社团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吸引了五十余名成员,他们纷纷表示希望能在未来的医疗援助行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林宇知道,通过不断地拓展援助范围和传承公益精神,他们能够为更多偏远地区的患者带去希望,让健康的曙光洒遍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