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很快就换了一副表情,一边搓着手,一边谄媚地笑着,小小年纪却一副官场老手的模样:“三位侠士来找我何事啊?”
他们将收集的十个包裹证据不屑地甩到他面前:“谢县令是吧?这些是荟城商人依你所言卖的一谷到五谷的米和油,要不你来分分哪些是卖到天价的优质商品,哪些又是便宜货?”
这位谢县令却不紧不慢地捡起了地上的东西,丝毫不受他们恶劣态度的影响,认真仔细地开始分辨了起来。
他煞有介事地将将米拿在手中一会儿搓捻,一会儿放在鼻子之下嗅嗅。
它先将其中两包的顺序调换,再继续观察另外一包大米,并将它放在了刚才两包的中间。
祁辰昱见这位谢县令如此胸有成竹的模样,悄悄凑到羡雪身旁耳语:“他不会真能分辨出来吧?”
“二哥放心,我在所有袋子上都做了只有我才看得懂的记号,待会一对便知道他是真有本事,还是在糊弄百姓。”羡雪眼珠一直盯着那位好似在装模作样的县令。
一盏茶的时间后,他一副大功告成的样子,拍了拍手,得意地说道:“三位侠士,来看看吧,我的顺序排得对不对?
这里的油和米从左到右依次是一谷到五谷的等级顺序,也就是从略次的商品到完美的优等质量,你们看看,可有问题?”
羡雪一一核对她做的记号,没想到无论是油还是米,顺序竟然都完全正确。
“这些商品看起来明明都差不多,你到底是怎么区分出来的?”羡雪眼中升起了疑云。
“什么叫差不多!五谷大米和一谷大米虽不算是天壤之别,但也在色泽、大小、纯度、产地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油也同理。”
三人被他说得目瞪口呆,这县令之言虽然也确有道理,但真有他说得这么玄乎吗?
羡雪站了出来,继续与此巧言令色的县令据理力争:“即使如你所说,商品之间确实有细微差别,但这样的差别,需要定差了几十倍的价格吗?天价之米不是坑害百姓吗?”
这谢县令已经一扫刚才伏小做低的姿态,挺直了腰板,硬气回道:“我们荟城的所有商品都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标准,明码标价,百姓皆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和家庭财务状况,按需自由选择从一谷到五谷的产品,我又没有强制任何人购买昂贵的米,何来坑害百姓?”
“可是你们的桃儿并不是商家所言什么专供洛氏享用,在骥城的高山上所种,这样不是以次充好,欺骗买家吗?”
谢县令轻轻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却也不急着反驳,回头看了看椅子的位置,慢慢悠悠地坐下了。
“敢问三位,你们有尝过五谷桃吗?难道它不配被送到洛氏或者进贡给皇家吗?”他不急不躁,气定神闲。
“即使好吃,难道就能一个卖一两吗?又不是用玉石珠宝雕琢的!”祁辰昱也跟着反驳道。
“还是那句话,我并未强迫买不起的人买,有钱的人花更多的钱买到他们觉得更有价值,更能与他们生活品味相匹配的东西,难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吗?”此人还颇有些古灵精怪的诡辩之才。
“行,有钱人是可以挥霍他们想花的钱,谁也管不着,可他们该交的钱是不是也应该一分不少地交给官府呢?”羡雪直截了当,正中问题核心。
“何意?”县令一副困惑不解的表情。
真不知他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
祁肆夜也站了起来,眼里泛着凌人的寒意:“听说谢县令竟敢在荟城擅自施行私政,有悖于朝廷律法。
什么每年赚得越多的商家,反倒不用上交赋税,没赚到几个钱的,反而赋税征收比例越高,这又是何道理!谢县令又有什么诡辩之辞呢?”
“这是谁跟你说的胡话?说也说不准确。
我的政策是——卖的数量越多,赋税征收比例越低,卖得越少,赋税征收比例才越高。”他倒还是那一副沾沾自喜的模样,完全不觉得自己有何错误。
“那这样不是让大商家越做越大,越赚越多,而小商贩渐渐无利可图吗!谢县令,你这是收受了多少贿赂才想出这样奇葩的方法为富商谋利啊!”祁辰昱直言不讳,厉色威声。
“收受贿赂?你把我谢方方看成什么人了!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民生,为了百姓,为了荟城的繁荣昌盛!”他双手叉腰,小嘴一嘟,看起来气鼓鼓的样子,甚是好笑。
“谢方方?谢国公家的那个有名的庶……哦不,公子?”祁肆夜若有所思,这个名字他之前好像听过。
“你要说庶子就说呗,我又不在意。”谢方方一副好像是在说别人的事的表情,被人看破身份后更加肆无忌惮,整个人斜躺在了椅子里,玩世不恭的样子。
“你当年科举时的那篇文章,当真是炫技之作,一共七十六行,每一行都比前一行多一个字,整篇文章言辞华丽,文采斐然,妙笔生化,被朝中大臣争相传阅,人人都赞不绝口,都夸国公爷的小儿子虎父无犬子,真乃旷世鬼才。就连父……就连皇帝陛下都对你的文章赞颂有加,破格直接封你为上县县令,从六品上,小小年纪且毫无经验,竟然就有统管一方之权。”祁肆夜一边回忆,一边感叹道。
“永王殿下,我早已看出了您的身份,您不用再装啦!”谢方方漫不经心地点出了永王的身份,但却依旧躺在椅子上,也不愿站起来行礼。
“你既然是国公府家的公子,宫中大小宴会你自然也是见过我的。”祁肆夜对于身份被识破也并不吃惊。
“不过你当年那篇文章,虽表面上是在歌功颂德,但却暗藏玄机,首行的第一个字,次行的第二个字,第三行的第三个字……以此类推到最后一行的最后一字,连起来却是一段对朝廷和皇帝的讽刺和批判,针砭时弊,激浊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