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炳吉刚刚的从容,自信,雍容,现在都成了笑话。
原本设想的书局日报时日无多,贾芸即将彻底垮台,现在也成了笑话。
这件事,是景和旧臣的有志一同。
但操盘手是陶炳吉。
他是次辅,年富力强,应该是他成为景和旧臣的领头人。
首辅太老了。
结果……
原本精心的布局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贾芸在此之前毫无动作。
连被几十个商家上门退广告要银子都忍下来了。
陶炳吉原本打算年后再出新动作,结果贾芸这一篇文章出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一切部署都成了笑话和空谈。
陶炳吉这样的人物,还不至于无视事实。
贾芸的这篇文章并不曾直接驳斥韦期逸的江山在德不在险。
但可以说是把韦期逸打成了筛子,用长槊左捅右刺,韦期逸已经成了一团碎肉……双方根本不是一个层级上的对手。
就算陶炳吉再召集一群精英写文章,他也不觉得有谁能驳倒贾芸。
二甲进士,为官多年,博闻强记是基本功,历朝的天文志,食货志也是基本功。
陶炳吉已经可以确定,贾芸的文章在资料上完全正确!
天时,气候,灾害!
人口增长带来的变异!
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人这样总结?
为什么贾芸就能发现这种神奇的角度?
甚至这一次是比王朝周期论更具说服力,也更惊悚!
“三十年辛苦,即将登顶,却坏在这贾芸手上了……”
陶炳吉颓然坐下,脸上也满是颓唐之色。
没有机会了。
他策划和主持了这件事。
出手的韦期逸没有好下场,其身后的沈鸿翼一样,他陶炳吉也是一样都会成为人们眼中小丑样的人物。
而贾芸……
注定要光芒万丈,流名千古。
陶炳吉脸上露出苦笑。
身为次辅大学士,他必能有列传,但多半是和同期的大学士,尚书同在一部列传之中。
经过贾芸之事,怕是在贾芸的列传中,他也要有一席之地了。
只是,多半不会是什么好形象罢了……
……
清晨的宫殿繁忙而安静。
天色微明时,就有送水车从玉泉山过来。
皇帝和后妃们只喝玉泉山水。
普通的宦官和宫女们就是喝御河水或井水。
也有车队从宫中出去,小杂役们将各宫的便桶收齐起来,送到宫外去处理。
接下来忙碌的是御膳房,浓郁的香气弥漫在宫中。
尚衣局的宫人们也是早早起床,浆洗各宫主子和宫人们的衣服。
这些都是相当辛苦的部门,此外就是负责洒扫的部门。
摇铃报时的宫女,她们在寒风中行走着,冻的瑟瑟发抖。
禁城的城头上出现换班的禁军将士。
负责把守宫门的太监和禁军将领交接,确定时辰后,宫门缓缓打开,发出吱呀的声响。
从端门到午门,到皇极门,养心殿,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
随着朝阳初升,沉寂一夜的宫殿群越发活跃起来。
这和后世满是游客的感觉当然是大有不同。
也不会有衰败的宫殿,没有朽烂的木料,彩绘也永远鲜亮如新。
地面也不可能有开裂的地砖和杂草。
隆正帝在五更之后不久就起床。
这位皇帝早就习惯早睡早起。
洗漱过后,内侍送上茶水,隆正帝就开始批复奏疏。
大半的奏疏都有贴黄,也就是内阁给出了初步的处理意见。
内阁阁臣全部是景和旧臣,他们的帖黄基本上都不符合隆正帝的想法,有时候隆正帝会同意阁臣的处理方式,有时候会提起御笔加以修改。
也有很多奏疏是直奏,一般来说是急件,多半不是好事。
也有一些是拥有直奏权的心腹大臣递进来的急奏件。
这些都是皇帝亲自处理,但事后还是要经过内阁用印,这才是正式的诏旨。
皇帝也不能完全的随心所欲。
哪怕现在已经是皇权到达顶峰的时代。
但不经内阁的诏旨叫“中旨”,法理性欠缺,一般的大臣也不希望拿中旨去办事。
或是用中旨来升迁。
这会动摇他们本身的法理性,会被人诟病。
包括一些军国大政也是一样,内阁的就是最合法理的诏旨,中旨就不行。
哪怕是伪清时期,不论是诏,敕,旨,还有口谕,基本上都要经过军机处。
军机处有一个银印,各督,抚,府,州,县都有银印底根,接到军机处用印的旨意之后,核对无误,这才是程序完全合法的诏旨。
连军机处都有这样的权柄,更不要说权力更大的多的内阁了。
隆正帝这两年最受掣肘的还不是太上皇。
毕竟太上皇荣养归政,不可能事事都操心。
真正叫他受掣肘的就是内阁。
从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到东阁大学士,内阁全部是景和旧臣。
加上六部尚书和大半的侍郎,还有大半的京卿。
大半的武勋。
甚至大半的太监都是太上皇使出来的老人。
这位皇帝真的是举步维艰。
好在禁军,也就是上三卫换了隆正帝的人,否则他都不能安寝。
内府交忠顺王管理,也归隆正帝所有。
身边的太监逐渐换人,大内也就是大明宫逐渐控制在手。
地方上换了不少疆臣,逐渐收回地方权柄。
可惜中枢朝堂,仍然找不到下手的契机。
“皇爷,报纸来了。”
接近卯时二刻,也就是六点来钟光景时,隆正帝已经批复了几十道奏疏。
接下来是等卯时三刻前后,会有内阁大学士和忠顺王等人进入养心殿,参与每天的常朝。
这种常朝和大朝不同,大朝是礼仪性质,常朝才是真正的议军国大政。
一些悬而不决的要紧大事,需要在常朝中讨论。
在此之前,皇帝会用一些粥点。
内侍们早就把报纸的油墨烫干,展开摆在御案上。
这时候,戴权等大太监也进入殿中侍奉左右。
至于后妃宫嫔,按前明规矩,侍寝完事后就直接送回妃嫔自己的住处。
哪怕是皇后也不能留宿。
这也是前明的教训。
嘉靖帝留宿妃嫔宫中,差点被一群宫女合力勒死。
要不是打的是死节而不是活节,用不上力,堂堂皇帝就会死在最卑贱的宫女手中。
管你什么心机深沉,多智近妖,驭下如臂使指……嘉靖要真被勒死的,会成为千古笑料。
打嘉靖之后,皇帝的住处就不再留宿妃嫔,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隆正帝其实很享受独处。
他是天生的政治生物。
关注的只有军国大事。
在处理这些事的时候,他有更大的快感。
事实上真有男人不好女色,隆正帝就是其中之一。
他三个长大成人的儿子都是皇子时期出生,即位两年多,宫中一个新生儿也没有。
接下来隆正帝翻动报纸,东暖阁中满是刷刷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