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内心平静,拾级而上。
台阶两侧都是站满了官员。
影视剧里一座大殿站满了举朝官员,那是扯蛋。
没有这种可能。
大朝会,除了当值官员和驻守武将,还有请假的官员外,有朝参资格的都要参加。
少说有大几千的官员。
从皇极门进去就有大量的官员站在殿前的广场上。
然后就是汉白玉栏杆两侧都站满人群。
最顶层的平台之上也是站满了官员。
只是到这里基本上都是五品以上了,低品官员还没资格站在这里。
贾芸刚走到殿门前,便是看到了垂手而立的贾政和贾珍。
还有跪伏于地的韦期逸。
仿佛感应到了什么,三人都是下意识的扭头看了过来。
韦期逸先是有些迷茫,仿佛不太理解发生了什么。
接着眼神中就满是怨毒之色。
他知道自己完了。
而始作俑者就是眼前的贾芸。
自己惨败给了眼前的少年!
名誉,前途尽毁!
自是恨之入骨。
贾政的眼神要复杂些,有惊奇,有不解,更多的还是厌恶。
贾芸此子,完全不受掌控,能耐越大,贾政就越觉得头疼。
下意识里,他觉得贾芸可能会给贾家带来灾祸……
没错,贾政真的是这样想的。
贾珍狂嫖烂赌,贾政视若不见。
贾赦做了多少伤天理的恶事,贾政毫无感觉。
自家夫人和侄媳妇放高利贷有伤天和,乃至逼死人命,贾政只做不知。
但贾芸写书办报见解高妙,布衣之身直达九重天听,被天子召见……贾政却觉得有强烈的威胁感。
感觉贾家要完了!
贾珍更是对贾芸恨之入骨。
前次谋书局不成,怨恨已生。
接下来就是贾芸当众打他这个族长的脸,使得贾珍颜面大失。
这一次又因为贾芸的事连累,被当众召出来责问,还不知道天子会不会有什么责罚。
贾珍是将这些事都算在贾芸头上,眼神中的恨意简直没有丝毫掩饰。
贾家叔侄如此模样,不远处的水溶,牛继宗,柳芳等人都是看的很清楚。
所有人都摇头叹息。
正常家族出了贾芸这样的,当成宝都来不及。
偏贾家是如此模样。
真是叫人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贾芸也只是瞟了眼前贾政和贾珍一眼,并不将对方的反应放在心上。
现在的场合,他要应付的是天子。
这两人还真的把自己当人物了。
说难听些,若不是贾芸,他们有机会在这样的场合抛头露面,刷存在感?
贾芸大步入内。
步履不停。
匆匆向前。
这是礼仪。
之前已经有小黄门教导过了。
只有有体面的老臣和重臣,才有资格缓慢行走。
所谓“入殿不趋”。
至于“剑履上殿”,目前只有赵国公田铎有这个体面。
还有“赞拜不名”。
但“录尚书事”,“拜大将军”,“如萧何故事”,这些殊荣,大周自开国以来并无人获得。
哪怕是当年的四王,还有贾源,贾演两位老国公。
急趋向前,俯首躬身,下拜。
整套流程,一丝不苟。
“卿且起。”
金台上方,传来皇帝的声音。
还好,中气颇足,带有金石之音,很明显是严肃刚毅的性格。
贾芸依言起身。
仍是垂首,但眼角余光,还是能看到天子。
这也算大胆了。
很多中下层的官员,朝会多次,要么太远,要么不敢抬头。
天子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崇祯末年到南明弘光初,有着名的假太子案。
有南逃少年,说是太子朱慈烺。
结果见过太子的官员寥寥无几。
当年的东宫讲学官员,要么没有南下,要么死了,居然找不到能证明的。
崇祯帝不至于此。
但要说官员不认识万历,更不稀奇。
万历御极几十年,除了开头的十几年,其后三十年几乎没召过朝会,没见过大臣。
别说普通官员,就算内阁大学士,见皇帝的次数一巴掌都数的过来。
成化帝也是一样。
很少召见官员,内阁大学士多年不见皇帝,成化帝偶尔召见,御前奏对时几个大学士都汗出如浆,诺诺不能言。
最后君臣相顾无言,场面极其尴尬。
首辅大学士万安只能高呼万岁,然后退出。
得了个“万岁阁老”的浑名。
明朝皇帝也真是有意思,朱元璋是古今第一勤政,朱棣是武将型皇帝,整个就是闲不住。
到了明英宗之后,从成化帝开始,世宗也不开朝会,穆宗号称后宫小蜜蜂,万历缩在内宫不见人,光宗刚继位就夜御十女,把自己搞死了。
天启木匠达人,崇祯正常点,但本身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积重难返了。
大周算是汲取了教训。
大朝会一年几次,常朝除了少数节庆假日外也是天天有。
从皇子时期,每天都要勤学,上午学经义,下午学弓马骑射。
以免养成废人。
成年皇子要历练,料理政务,以此展现才华,争取入继大统的机会。
隆正帝就是在皇子时期,先管内府,后来管理户部,兵部,充分展现了料理政务的能力,这才在义忠老亲王坏事之后被选中。
最少,此时坐在金台上的皇帝是个经过千锤百炼的中上之主。
与此同时,隆正帝也是打量着贾芸。
这位九五至尊也是轻轻点头。
此子,不俗。
身高,相貌,气质,神态都是上上之选。
在没有召见贾芸之前,还有不少人对贾芸的年龄心存疑虑。
这少年太小了,如何有这么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远的眼光见解?
又如何有那么大的胆魄,敢把王朝周期论和天时人口论登在报纸上?
甚至惊动了大周天子,两次敲响景阳钟召集群体商讨贾芸的文章……自大周开国至今,尚无人有与贾芸相同的待遇。
只能说这少年,委实是胆大包天。
就贾芸此时偷瞄天子的胆魄,也不是一般少年人能有的。
一般人从进端门开始就觉得压抑,过了午门,攀上高高的汉白玉石基,进入比普通人家大堂宽和高过百倍的大殿,还有那一路的禁军,宦官,官员……基本上到这时,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哪还有心思和胆魄去偷瞄天颜?
隆正帝原本紧绷的心思突然放松下来,脸上也露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