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大殿内多了三人,大门依旧紧闭。
“太皇太后容禀,经奴婢勘查,李太妃已有身孕三月有余”,老嬷嬷率先回话。
“你说什么?这怎么可能?朕明明给她准备了避子药”,裴佑一脸呆滞,三年来都不曾出过问题,除非李蓁蓁这个女人疯了。
“郭胜,你说”,不理会裴佑震惊的模样,梁太后点名。
“回禀太皇太后的话,李太妃有孕之事奴才也是听陛下无意中提及,才知晓的,奴才冤枉啊”,郭胜先声夺人,大喊无辜。
“张龚,你来说”,根据其他人证所述,所有的安排里都有张龚的身影。
听到上座的问话,张龚痛哭流涕:“回太皇太后的话,奴才都是按照陛下的命令安排密道等事宜啊,奴才忠心可鉴日月呐”。
“好个忠心的奴才”,梁太后嗤笑一声:“你就是如此为皇室忠心耿耿的”。
“哀家就问你一句,李蓁蓁怀孕之事你是否知晓?”梁太后没有了耐心。
“是陛下见宫内一直无皇子的消息,故而……”,话留一半,引人遐想。
虽然李太妃之事提前被梁太后知晓,那便只能将所有的计划提前,张龚暗想。
“你们俩狗胆包天,竟敢如此编排朕!”裴佑高声喊叫,身上已无一丝往日温文尔雅的模样。
“来人啊,将这两个狗奴才拉下去,择日处斩”,梁太后挥了下手,不想再多看张龚、郭胜一眼。
有四名太监自暗处走出,分成两组,拖着张龚、郭胜往大殿一侧走去。
“还需要春柳讲述你和李蓁蓁如何背着裴氏的列祖列宗、先皇享受鱼水之欢么?”梁太后的视线落于裴佑的身上。
“皇祖母,孙儿真不知道李太妃怀孕之事”,这一次喊冤,裴佑发自肺腑。
可惜,梁太后对他的说辞已一个字都不会相信。
“周依彤,你告诉哀家,你私自处理李蓁蓁意欲何为?”梁太后索性一次问个明白。
“臣妾,臣妾只是不想打扰母后的清静”,见事情败露,周太后面如死灰。
“好个孝心呐~”梁太后的声音瞬间拔高:“你们都是好样的”。
声音回荡在大殿内,吓得周太后一个哆嗦,裴佑的身子也不禁轻颤。
沉默了片刻后,梁太后再度发话,声音极度阴森:“裴佑,你是哀家立的,哀家能立你做皇帝,也能废了你去看守皇陵,你直接告诉哀家,你能否按照哀家的口谕写禅位诏书?”
“……孙儿领旨”,此时此地,若是拒绝,结局只有一个。
“写!”梁太后吐出一个字,裴佑颤巍巍起身,走至已备好纸笔的长桌处。
“朕在位三载有余,无任何建树,幸赖祖宗之灵,尚未有倾覆之危。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
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梁太后的声音在大殿内清晰分明,裴佑如行尸走肉般不停书写。
“报,西北战报至”,太监郭佳的声音自紧闭的大殿门外响起,声音急切。
殿中又是一静,梁太后抬眸看向映秋,映秋会意,转身走向殿门,打开一侧看向来人。
“嬷嬷,是西北的急报,将军宇文拓及其部下有异动,往京都进发”,郭佳掌心朝上,将奏章呈上。
伸手接过,映秋不发一语转身回至殿内。
“娘娘,是西北的急报”,将奏章递给梁太后,映秋站于一旁。
能进入夏宫的战报,皆会抄送一份至议事阁,想必议事阁今日会彻夜讨论。
低眸快速浏览了一遍,梁太后倒吸一口冷气:“放肆,携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竟然竖旗帜,上书:清君侧”,清什么君侧?这是冲自己来的。
这一刻,多年的政治生涯拨动着梁太后敏感的神经,她看向殿内或站或跪的人,终于敏锐地发现,一切都太过巧合,只觉自己被人在牵引着走。
一定是有什么事被自己遗忘了。
“你们今日都不得离开长乐宫”,说完这句,就着映秋的力道向殿内一侧走去,她需要好好理一下思绪,到底是谁在布局,让自己不知不觉地往里跳。
至于裴佑和周依彤,自然会有宫人好吃好喝地对待,直至他们办完应该办的事。
夜,天牢内
“干爹,儿子和您还能活着出去么?”郭胜心有余悸地问道。
“不用担心,鲍司空会安排妥当的”,至少自己的命没什么问题。
“干爹,儿子还想给您养老呢?”郭胜看着张龚的背影,语气温和,眼底却没有温情。
“知道你孝顺,放心,杂家总会保你的”,只要不危及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张龚还是愿意伸手拉这个极有孝心的干儿子一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夏宫太极殿的飞檐上时,大殿前传来了三声响亮的鞭鸣,鞭声过后百官们依次进入太极殿内。
此时百官才注意到今日太极殿内的不对劲,那高台上的龙椅上无人坐着,龙椅左侧却是安排了一张华贵的凤座,那上面坐的不是别人,正是已多年未出现在太极殿上的梁太后。
“跪~”太监郭佳手挥了下拂尘,唱道。
“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百官们齐齐跪拜。
“起吧,今西北有异动,宇文拓竟有反叛之心,战事紧急。各位爱卿,可有愿意领兵阻击敌寇者?”梁太后开口询问。
百官们起身,左右交换着眼神,殿内一时陷入寂静。
“怎么?我泱泱大夏,连个带兵打仗的将军都没有么?”,梁太后的目光落于大司马李仲卿的身上。
“娘娘,微臣有话说”,谏官谭菊出列。
“说”,见是出自言官之列,梁太后神情依旧如常。
“敢问娘娘,陛下现在身在何处?”谭菊行礼问道。
“传华医正”,梁太后也不多话,看向太监郭佳。
“喏”,郭佳侧过身子领命,随即起身面朝殿中,唱道:“传华医正~”。
殿中的百官见此情景,又是一阵的面面相觑,偶尔有城府的官员留心着前方大司马等人的动静,再做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