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县令点点头,在外面当然不能这么说,他可不能让人扣一顶不孝的帽子。
整个院子都安静下来时,已到了深夜。
第二天,周家响起鞭炮声,周安雷是秀才了!
李氏浑身上下都透着喜悦,她觉得今年流年大吉,旺她啊!
第三天,洗三时,大家都能看得出李氏的好心情,新出炉的秀才公也来了。
别说,罗氏看着翩翩少年郎,真的动了要给蕊儿说亲的念头……
可……周家愿意亲上加亲吗?
新生儿很乖,哪怕是脱光光,也没有哭,只是撇撇嘴,哼唧了几声,这让罗氏心里不由得很是骄傲,这么稳重的娃可是她孙子啊。
没几天,钟县令收到消息,钟厚泽顺利考过,成了一名秀才!好消息还没结束,几天后,从京城传来消息,钟厚德也中了进士,二甲第一百名。
名次其实一般,到但确实是货真价实的进士。
可罗氏的喜悦却淡淡得。
让全家没意料到的是,葛氏出来了。
“你看看!我就知道,厚德的事情,你们两口子都不重视!”葛氏直接骂道,“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准备贺礼?他一个人在京城,指不定连个门路都找不到呢!趁现在,还不赶紧帮他准备准备!玲子——”
玲子打了个抖,硬着头皮上前。
“母亲!钟厚德有他的岳家操持,您就别操心了。”钟县令冷眼旁观。
“你!”葛氏指着钟县令,“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啊?!那是厚德啊,你的长子啊!”
“我从没说过他不是我长子。”钟县令站了起来,“母亲,你再激动什么?指望厚德能来接你吗?把您奉为老祖宗供起来?还是伺候着?”
葛氏张着嘴,手开始了颤抖。
“您明明心里什么都明白,为什么总是这样的做派呢?”钟县令皱着眉头,非常不理解,“厚德又不在这,您这么忙前忙后,他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您说还折腾个什么劲?”
钟县令使劲摇摇头,“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
“你!你!”葛氏踉跄着往后退了一步,玲子连忙扶好。
“夫君。”罗氏担心葛氏再被气几回,就真的气死了……
“母亲想说什么?”钟县令拍了下罗氏的手,示意她别担心。
“好!我走!”葛氏用拐杖重重敲了下地,由着玲子搀扶,回到了自己屋里,再一次封闭。
钟县令长长舒口气,嗯!每次见到葛氏都没好心情。
“夫君,下次跟老太太说话,别这么冲,她也这么大岁数,万一气出个好歹来……”罗氏劝道。
“一上头就顾不上了。”钟县令尴尬得摸了下额头。
“老太太说的是,咱们还是准备些什么,送去京城吧?”罗氏坐了下来。
“那、那就送笔墨纸砚?”钟县令叹口气,哼笑了下,“谁能想到有一天,这亲爹娘给儿子送点东西,都要斟酌再三呢。”
“别说这些丧气话了!厚德始终是咱亲生的孩子吧?”罗氏也叹气,她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长子与自己离心的原因。
只能说大儿媳段位太高,把长子吃的死死的。
“那夫人就看着安排吧,送啥我都没意见。”钟县令忽然严肃起来,“我倒要看看,这个不孝子,会不会记得跟咱们来封信!”
让钟县令失望了,他都等来两封钟厚泽的信了,天气都热得不像话了,钟厚德好像石沉大海,完全做到了杳无音讯。
钟县令不高兴,就隔三差五用钟厚德不来信,根本不惦记祖母去找葛氏说道。
回回看到葛氏灰败的脸色,钟县令才能高兴一二。
可等到钟厚泽都准备考乡试了,钟厚德依旧没有任何消息。
钟县令与罗氏实在心寒,当初送东西的人早就回来了,说钟厚德在京城哪哪都好,还说大儿媳一家都去了京城。
不夸张的说,钟县令现在连儿子在哪都不知道。
二甲一百名,应该进不了翰林院,要么补缺,要么外放,如果外放,放去了哪里?他的岳家也跟着一起去了?
周丽雪这大半年,都在带娃里度过,时而感觉日子飞快,时而感觉时辰缓慢,就在入秋之际,她收到了好姐妹齐一妍的消息。
齐一妍嫁人满一年时,顺利生下一个男娃。
这让她的婆家喜出望外,所以来给齐家送信,都大张旗鼓的,于是周丽雪也就知道了。
李氏这天来看外孙时,提到此事,“你爹正好要派人去趟桃德县,你要不要给她送点东西?”
“送吧,必须送。”周丽雪点点头,她知道,只要好好把这个儿子养大,齐一妍的下半辈子算是彻底有了着落。
“嗯!一妍也算是苦尽甘来。”李氏忽然又笑了,“府城那边的官媒有给咱家送信的,你猜猜看谁家?”
“哦?这么快吗?这乡试成绩还没出呢啊。”周丽雪有些惊喜。
“说的是,所以你爹说不着急,再等等。”李氏自问自答,“是府城杜书吏,你爹说,就算安雷这次乡试没过,也不找书吏的姑娘。”
杜家?她还有印象啊,这不是曾经相看时,葛氏看上的人家吗?按说那个姑娘已经嫁人了吧?该不会还没嫁出去吧?
李氏听完一惊,“还有这事?那我可得仔细些。”
“是该仔细些。”
没几天,周家收到消息,周安雷首次乡试,以最后一名中了举人。
李氏惊讶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什么叫意外惊喜?
最后一名怎么了?照样在榜上!
周安雷也有些意外,他意外得不是考上了,而是意外名次这么落后……
周丽雪抱着孩子笑了出来,她想钟厚泽应该快回来了吧?
嗯,遗憾的是钟厚泽的乡试没过。
钟县令倒是没有多失望,他对这个儿子还算是了解,能一次顺利考过秀才已经很不错了,平时读书不用功,人才济济的乡试,自然过不了。
但这个周安雷是真不错啊!
钟县令动了动心思,打算等儿子回来后,仔细跟他说说,总要沉淀一年半载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