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向家,包括陆寻在内的所有参加此次科考的孩子们,竟然无一例外,全部金榜题名!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的名次都相当靠前,这无疑让整个向家、沈家都沉浸在了巨大的喜悦之中。
就在这时,酒楼的掌柜听到消息说,自己酒楼包厢里的这户沈姓人家,居然有六个孩子同时考中了秀才!
他喜不自禁,连忙一路小跑着冲上前来。
只见他满脸堆笑,拱手作揖道:“恭喜几位学子金榜题名啊!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今日我们酒楼不仅包厢费用全免,还特意为诸位送上一桌丰盛的佳肴,以表祝贺之意。还望千万不要推辞!”
向君泽和沈墨涵听后,赶忙起身回礼致谢:“掌柜您太客气啦!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多谢多谢!”
掌柜笑容满面地拱手作别后,便毫不犹豫地转身下楼去了。
走到酒楼门口,指挥着伙计们将准备好的几挂鞭炮整齐摆放好。
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起,震耳欲聋的声响瞬间吸引了街道上来来往往行人的目光。
大家纷纷驻足围观,好奇地向掌柜询问发生了什么值得如此庆祝的喜事。
掌柜满脸得意之色,丝毫不做隐瞒,兴致勃勃地与围过来的众人讲述起包厢内沈家子弟高中六位秀才这一喜讯。
当掌柜话音落下时,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惊叹之声。
毕竟在寻常人家,能够培养出一名或者两名秀才已实属不易,这沈家居然一下子就中了足足六个!这无疑是家族兴旺的征兆啊!
现场气氛变得热烈非凡,许多人心生向往,迫不及待地开始向掌柜打听有关沈家的详细情况,都希望能与沈家攀上关系,结交一番。
对于掌柜来说,今天这件事让他有了意外之喜。
酒楼因为这个话题而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想必从此以后,那个见证了沈家辉煌时刻的包厢将会迎来更多客人的预订。
那些渴望沾上喜气、祈求好运和吉祥的人家必定会选择在此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如此一来,仅仅是用一顿饭的收入便能换来长远稳定的生意,这笔买卖实在是太划算了!
“张大厨啊,你可一定要将咱们店里那几道拿手好菜统统给做出来,务必得做到色香味俱全,确保能够让沈家人满意!”
掌柜一脸郑重地叮嘱着张大厨,额头上甚至还冒出了几颗汗珠,显然对这次宴席极为重视。
说完,他又转头对着一旁的伙计秋河喊道:“秋河,你赶紧去仓库里把那两坛状元红给取过来。动作麻利点,千万别耽搁了!”
此时,宽敞明亮的包厢内已经摆好了两张大圆桌。
沈蕸音与她的母亲、师父还有两位舅母一同围坐在其中一张桌子旁。
另一边,则坐着沈墨涵、向君泽、向锦轩、向柏舟、陈夫子等人,此外还有陆寻等一群孩子。
只见向君泽站起身来,手中端起酒杯,面带微笑地朝着对面的陈夫子恭敬地说道:“陈夫子,今天我们向家和沈家的这六位孩子全都高中了秀才,这一切可都多亏了您平日里的悉心教导呀。在此,晚辈敬您一杯!”
陈夫子听到这话,连忙也跟着站了起来,连连摆手道:“哎呀呀,实在是不敢当啊!这些孩子们本身就基础着扎实,老夫我不过就是稍加指点而已。以他们的资质和努力,考中秀才那也是迟早的事情。要说起来,倒是我这老头子沾了他们的光呢!”
说着,陈夫子举起自己面前的酒杯,仰头一饮而尽。
“哈哈!那可不一定!若不是有您这般悉心指点,他们又怎能如此迅速地金榜题名呢?”
在这热闹非凡的宴席之上,众人推杯换盏,开怀畅饮。
不知不觉间,每个人都喝下了不少美酒佳酿,待到酒足饭饱准备起身离席之时,才发觉自己已然有些醉意朦胧,脚步踉跄。
只好纷纷登上自家的马车,缓缓离去。
向家和沈家这一年多在潭州城早已声名远扬,如今家中六个孩子高中秀才,又引起了一番轰动。
城中那些消息极为灵通的商家们听闻,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送上了精心准备的贺礼。
这些贺礼或价值不菲,或独具匠心,无一不彰显对两家的祝贺。
一时间,向家和沈家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陆寻得知自己高中秀才之后,心情亦是无比激动,但他并没有过多停留于在潭州县城之中享受这份喜悦,而是在次日清晨便踏上了归乡之路。
除了见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的母亲,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去沈家提亲,有了功名他提亲便也有了底气。
此时的大泉口村里,陆寻的母亲袁氏早已得到了县衙差役送来的喜报。
她满心欢喜,一大早就守候在了村口,翘首以盼儿子归来的身影。
时间一点点过去,终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牛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音。
袁氏定睛一看,只见一辆缓缓驶来的牛车上,坐着的正是她朝思暮想的儿子。
牛车越来越近,陆寻一眼便望见了站在大树下焦急等待的母亲袁氏。
他赶忙跳下牛车,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母亲袁氏面前,高声喊道:“娘!我回来了!”
袁氏听到这熟悉而亲切的呼唤声,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她仔细端详着眼前的儿子,发现短短数月不见,陆寻竟又长高了不少,整个人看上去越发精神抖擞。
“唉!好好好,我的大儿真是出息了啊!”
袁氏激动得眼眶湿润,伸手轻轻抚摸着陆寻的脸庞说道
“快跟娘回家去,娘早上特意杀了只肥鸡,就等着给你做顿丰盛的饭菜庆祝呢!”
说罢,母子俩有说有笑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邻里乡亲们纷纷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袁氏笑得合不拢嘴,心中满是骄傲与自豪。
陆寻一推开家里的大门,弟弟、妹妹都跑了出来,围着他叫
“哥哥!”
“哥哥!哥哥”
陆寻的弟弟陆子鸣今年十三岁,已是小大人一个,在镇上的私塾上学。
妹妹陆菱只有六岁,眼睛很大,圆嘟嘟的小脸,扎着两个双丫髻,抱着他的腿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