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军加急训练水师的紧张时刻,林凡曾经的担忧竟然真的成为了现实。自陈氏父子进入落城,这座原本看似平静的城池,悄然间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
陈雄鹰凭借着其在江南府的威名和手段,迅速统领了禁军。而宰相胡薇的大儿子胡部力,其落城守一职,却因牵扯到一桩令人发指的强抢民女与搜刮民脂民膏多达一千五百万两银子的罪行而被查办。
胡部力身边人的如此贪腐,让太子对其失去了信任。为了巩固自己在落城的势力,太子果断地采取行动,将从江南府战败的陈氏父子引入,接管落城禁军与落城军务。
陈述因此得以晋升为落城守,统领着外派太子卫队一万兵马,加上一万江南府逃兵编入的守军以及投资太子的一万原守军兵马。而陈雄鹰则被封为落城大将军,统领着周边三县三万兵士,以及被换下来的原洛阳守军两万,共同守卫落城。
太子的这一系列举动,其野心初显无疑。宰相胡薇得知儿子被查办的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夜进宫进谏皇帝。
“陛下,太子无故查办我儿,为的是将您与护国公联手对付的江南府兵换成自己的亲信。可那银子是运回京城给您祝寿的呀,还望陛下为我儿做主啊!”胡薇言辞急切,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皇帝坐在龙椅上,目光平静地看着眼前这个为了建造大乾宫而被自己启用的不太聪明的宰相,心中古井不波。
皇帝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胡薇,那眼神仿佛能看穿他的心思。
胡薇见皇帝不开口,心中更加焦急,忙又说道:“陛下,太子已经给落城的兵马发放了两年来朝廷因为国库困难没有发放的饷银,其收买士兵之心不言而喻,恐有反心啊!”
李邕的声音加重,带着几分威严:“胡薇,你当真以为,你儿子是干净的吗?你看看这些折子,还有这些密报,你儿子在落城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这些年看在你等为我大乾建造大乾宫的功劳,朕才不予追究,如今太子追究起来,你不思悔改反而还挑拨我与太子的感情,你是不是不想做这个宰相了!”
“扑通”一声,胡薇赶忙跪下,身体颤抖着说道:“陛下,臣忠心耿耿,可没有做过任何越矩之事啊!陛下明察,我儿离开五年,没想到不在我身边做了这么多恶事,恳请陛下留他一条性命,发配边疆如何?”
皇帝心中清楚,这胡部力,确实颇有才能,只是贪财好色了些。这些年在落城,他也不是没有搞一些小动作,只是被自己以国库空虚克扣军饷,将其野心打压了而已。
皇帝看着跪在地上的胡薇,缓缓说道:“若非胡妃这几日便要临产,朕还真不得不好好算这笔账!”
“恭喜陛下,老来得子,宝刀未老!小女有幸为陛下诞下子嗣!也是老臣之荣幸啊!”胡薇赶忙说道,试图以此来缓和皇帝的怒火。
李邕笑道:“哈哈哈……你这可是佞臣了啊!不过小公子胡梢倒是兢兢业业,是好的!”皇帝心里还有句话没说出口,那就是跟你一样不聪明的样子!
胡薇也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连忙说道:“是,陛下明察,小儿得到陛下认可实乃是他之幸事!”
“退下吧!朕乏了!”李邕挥了挥手,脸上露出一丝疲惫。
胡薇离开后,面无表情,但内心却隐隐不安。他深知,陛下要过河拆桥了,本来大儿子聪明,放在外面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如今怕是不能了。只希望陛下不要做得太狠,否则他不介意,逃出京都,另谋出路。他在心中默默为禁军的胡梢想着脱离皇城的法子。
皇帝躺在榻上,嘴角含笑:“不愧是我选中之人,有逆风翻盘的魄力,只是这陈氏父子有些难办啊!不过朕也有后手,并不影响大局!”
带着自己想不到法子的疲惫心情,皇帝渐渐睡去。
而在落城,局势却越发复杂。
陈述父子深知,他们虽然得到了暂时的权力,但在这权力的旋涡中,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陈雄鹰坐在将军府中,眉头紧锁,对着身边的谋士说道:“如今我们看似风光,但实则危机四伏。太子利用我们,皇帝对我们也未必信任,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谋士点了点头,说道:“将军,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巩固自己的势力,同时也要寻找各方的支持。”
陈雄鹰沉思片刻,说道:“你说得有理,派人去联系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官员,看看能否拉拢过来。”
在另一边,太子也在谋划着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此次引入陈氏父子,虽然暂时稳定了落城的局势,但还不够。”太子对着心腹说道,“必须想办法彻底掌控落城的兵马,为我所用。”
心腹说道:“太子殿下,不如我们暗中削弱陈氏父子的权力,逐步将兵马掌握在自己手中。”
太子点了点头:“此计可行,但要小心行事,不能让他们察觉。”
而在民间,百姓们对这一系列的权力更迭和官员的贪腐行为早已怨声载道。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官员们只知道争权夺利,根本不管我们百姓的死活。”一位老者叹息着说道。
“听说太子和陈氏父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怕是要遭殃了。”一个年轻人忧心忡忡地说道。
就在落城的局势愈发紧张之时,朝廷中的各方势力也在蠢蠢欲动。
护国公在自己的府邸中,与亲信们商议着对策。关于护国公李绩为何在庆安城一事,实则是皇帝秘密埋下的暗子。李绩的大儿子李庚,仅有十五岁之差,五十五岁的儿子,与自己并没有两样,装扮一番掩人耳目,以他老爹的名字顺利接管了漠北都督府。
“这太子的动作越来越大,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但要如何管,还得陛下发话,陛下如今又焕发生机,变成那个我喜欢的陛下了,听他的准没错!”李绩说道。
“国公,我们是否要向皇帝进言,揭露太子的野心?”一名亲信问道。
李绩摇了摇头:“不可轻举妄动,皇帝心思难测,我们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与此同时,其他的王公贵族们也在权衡着利弊,思考着如何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保住自己的利益。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着国家的未来。
一位名叫李云飞的书生,在自己的书房中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呼吁改革,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如今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若不改革,必亡矣!”李云飞的文章在民间悄悄流传,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然而,这些声音在强大的权力面前显得如此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