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京中平稳的官道上一路疾驰,却在靠近楚王府时慢慢减速停了下来。
这是赵兰溪吩咐的。
沈骥十分不解,转头看向赵兰溪,赵兰溪自然知道他想问什么,遂直言道:
“你先回楚王府包扎伤口,好好休养,我来带那些小兵们进宫作证。”
“这怎么行?”
沈骥面露不悦,说:
“眼看着就到最后一步了,我要亲自去为父亲正名!我要眼看着楚王殿下为父亲昭雪!”
“不,正是因为沈将军是你的父亲,你才要避嫌。”
赵兰溪耐心地解释着说:
“这些小兵是当初跟你一起攻打契丹的,只有他们才能证明你当时打了胜仗,沈家没有叛国。可是,倘若这些人是你亲自带进宫的,那些朝臣们自然会以为是你收买了他们,让他们按照你给的说辞去作证。如此,他们的话就不足为信了。”
沈骥闻言,显然有些为难了:
“那可如何是好?”
“这很简单。你老老实实回楚王府养伤,先别露面。那些朝臣可不知道城外的局势,进了宫,我只说这些小兵是我在替严大人追查沈家一案时陆续找到的,他们都愿意为你作证,证明你打了胜仗。严默生前本就公然提出了沈家一案有疑点,而我是严默的人,由我去翻案,也是理所应当。”
沈骥听了赵兰溪所言,虽遗憾自己不能进宫为父亲鸣冤,却也知道赵兰溪方才所说属实在理。他这个时候大大咧咧地领着自己的兵进宫为自己作证,实在是有些“自导自演”的嫌疑。
就这样,沈骥留在了楚王府。
此时的朝堂上,跟着宣王做事的那帮大臣们仍在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给楚王使绊子。就在楚王快要招架不住之时,宫内侍卫再次来报:
“启禀殿下,宫外有一女子带领几名青壮年求见。这女子自称是严默严大人生前的心腹女使,带了证人来为沈家鸣冤!”
孙皓闻言,忍不住长舒一口气,赵兰溪总算是进城来了。楚王心头大喜,连忙起身道:
“还不快宣进殿来?”
不多时,赵兰溪领着几个小兵进殿,向众人说明了这几位小兵的身份。宣王的那些狗腿子见状,显然不肯善罢甘休,遂道:
“原来是从京城逃走的几个人,这跟逃兵有什么异同?既是逃兵,想来品性也让人难评,他们口中之言又如何作数?”
孙皓闻言,却抄着手不紧不慢地说:
“阁下此言差矣!当初跟着沈骥从契丹回来的几位将领,接二连三暴毙而亡,显然是宫里有人不想让契丹一战的真相从他们口中流出。这求生是人的本能,别人都死了,凭什么他们要坐以待毙?诸位大人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换做是你们,你们逃不逃?”
赵兰溪知道宣王的狗腿子们势必会跟着瞎搅和,遂淡定地笑了笑,说:
“我知道,诸位定然怀疑这几位的身份,但我都审问过了,他们在家中都是有亲人的,不妨让他们报上自己曾经所在的军营和姓名,按照军中登记在册的军籍去他们家中带人来,让他们的亲人来指证,看看这些小兵是不是冒牌的。”
宣王一党的几位朝臣闻言,心中顿生出几分心虚——敢叫来家属直接指认,想必这些小兵的身份都是真的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是真的,谁知道他们的口供是不是串通好的呢?
宣王的一名亲信清了清嗓子,冷哼一声,说:
“就算人是真的,这位姑娘怎么证明那些人不是听你的指使、说一样的话呢?”
朝中也有曾经与严默交好的朝臣,忍不住站出来指责道:
“你休要信口雌黄!这位女使是严大人身边的人,怎会去做伪证?若非有十足的证据在手,又岂敢上朝堂鸣冤?”
那宣王的亲信只不屑道:
“严默死都死了,你倒是挺乐意帮他说话。他不就是破了几起冤案吗?给人家翻案翻上瘾了?谁的案子都敢翻?沈家叛国是皇上金口玉言敲定的,谁也不准改!”
“难道皇上就不会犯错吗?”
这一次说话的是楚王。声音虽未见怒意,却是掷地有声。
众人闻言,连忙低下了头去,不敢再多言。
赵兰溪知道,自己若是让这些小兵们七嘴八舌地一起去说攻打契丹时的情况,不仅说不清,也很难让人信服,遂上前两步,抬袖行礼道:
“楚王殿下,为了公平起见,草民建议由您亲自来审问这些小兵。您可以随便问几个关于契丹一战的细节,让他们几人自己把答案写在纸上,看看他们所写的是否一致,这样也能避免旁人怀疑是草民提前跟他们串通好的。”
这倒是个好主意。就像科举考试的殿试一样,一人一桌,不能交头接耳,各自写各自的,而题目是监考殿试的皇上临时出的,谁都预判不到。
楚王闻言,也十分赞成赵兰溪的提议,遂命人抬来桌案,准备好笔墨纸砚,斟酌着抛出了四个问题。
“本王的问题你们可要听好了。第一,你们当年随沈小将军抵达契丹边境后,双方交手的第一战我方是防守还是进攻?第二,契丹一战截至告捷,双方一共交战过多少次?我方胜几次?负几次?第三,你们既然说沈骥小将军最后一战大破敌军,那么沈小将军破敌之日是在什么时辰鸣金收兵的?最后,你们安顿好边塞,随沈小将军拔营凯旋之时,又是几月几日?”
随着问题的逐个抛出,殿中传来沙沙的书写声。所有人都沉默着,不敢多说一个字。其实,赵兰溪提出用这种方法为沈骥正名,也是在赌。
事情毕竟已过去两年之久,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每个细节全部记清楚的。况且小兵们也还都是少年郎,有的比沈骥还小,他们也都是头一回坐在朝堂上,必定紧张不已,难免容易头脑混乱记错一些细节。
也就是说,那些小兵写出的答案也许真的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只要绝大多数人写的是一样的,就能证明沈骥当年在边塞的作为。
就这样,几位小兵在众人漫长的等待中,相继搁下了毛笔。他们桌案上的纸被太监收起来,递到孙皓手里,孙皓接过那沓纸,抬眸与赵兰溪对视了一眼。
两人皆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出了担忧。他们的顾虑当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就看有多少人的答案是一致的了。
孙皓很快就敛去眼底的神色,镇定地垂下眼眸,一页一页地翻看着答卷。
“孙爱卿,情况如何?”
待孙皓翻开最后一页纸时,楚王已忍不住往前探了探身子,但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成熟沉稳些,他的脚趾死死地抓着地,不让自己的脚往前迈,以免自己冲到孙皓身边,把心里的急切敞开了给别人看,让人笑话。
楚王方才提问时,心里也拿捏着分寸,他既要问一些能让这些小兵们关注到的细节,以免他们真的因为人微言轻涉猎不到而答不上来,同时又不能问得太浅显,让宣王的狗腿子觉得自己在放水。
这四个问题于楚王而言,同样是一种考验和煎熬。
终于,孙皓缓缓抬起头来,楚王和赵兰溪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胸口上似乎紧绷了一根弦,随时要断开。
“殿下,所有人的答案一模一样!”
楚王心头一怔,连忙接过那些纸,一张一张地亲自查看着。那些笔迹稚嫩的、潦草的、完全不同的字体,各自东倒西歪地书写着共同的答案。
首战为防守,双方共交战二十六次,我方胜十四负十二,收官之战未时三刻鸣金收兵,七月初五拔营凯旋。
这些小兵们多半都没正经读过书,顶多在军营里跟着长官识得一些常用的字,遇到不会写的,他们甚至会画图来表示。而楚王也预判了这一点,所以他尽可能地去问一些能用数字、符号来表达的问题。
所有渴望为沈家平反的人,都在竭尽所能地配合得天衣无缝。
纸张被依次传给众大臣,大家低声议论着,点着头,方才叫嚣得最凶的几个人只窃窃地抄着手,探头探脑地跟着往前凑,似乎并不愿直视那些赤裸裸的真相。
赵兰溪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连忙转头看向那些小兵们,这才惊觉她身后那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上也写满了如释重负。
在进宫前,赵兰溪没有什么时间跟他们交待太多,而方才她为了堵悠悠众口,故意提出让楚王来考察这些小兵,想来他们也是手足无措,在提笔落字之前也在心里不停地回忆着当时的情况,生怕一子落错再无回转。
他们毕竟是一同陪伴沈骥出生入死的人,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当时的一幕幕仍旧历历如昨,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去回忆,总能想起来。那些已经埋藏在他们脑海深处的硝烟战火都会随着他们的思绪飘回遥远的边塞,带着他们重回战场,在那里找回共同的答案。
终于,有一名胆子大些的小兵率先下跪,高呼道:
“楚王殿下,我等愿以性命担保,沈家没有叛国,沈小将军在契丹打了胜仗!”
其余几名小兵见状也纷纷下跪请愿:
“请楚王殿下明查!我等愿为沈家作证!沈小将军没有叛国!”
“请殿下明查,为沈家平反!”
在楚王的准许下,赵兰溪详细讲述了一番沈骥在关外挥刀自尽的经过,并直言沈骥已经被救回,人就在京城,楚王可以随时传召。
沈家的案子已经显而易见地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宣王一党的几位朝臣也闭上了嘴,再争论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赵兰溪见状,觉得自己也应该当众说出严默暴毙的真相,不该让他的事就此埋没。
然而,赵兰溪刚想开口,寇勇却像瞅准了时机似的,忽然朗声道:
“沈家一案,已近乎明了,诸位同僚今日在朝堂上谏言献策,实在辛苦,若无其它事要议,今日的早朝便到此为止吧。”
寇勇话音刚落,众大臣便连忙告退了,没有一个人愿意多待。从凌晨站到快午时,腿都要断了,膀胱不好的人茅厕都跑了三四回了,谁还愿意多待?
看着众人一瞬间纷纷散去,赵兰溪十分不解地跑到孙皓身边,拉了拉他的官袍,低声问道:
“为什么呀?我还没有说完呢!寇大人怎么这样?”
孙皓只笑着轻轻拍了拍赵兰溪的手,示意她稍安勿躁,果然,寇勇朝着赵兰溪走了过来。
“赵姑娘,孙大人总是与老夫说起你,今日一见,姑娘果真有勇有谋。只是方才之事,想必赵姑娘心中有所疑惑?”
赵兰溪朝寇勇行了一礼,直言道:
“您是代丞相,晚辈敬您,但是晚辈心中确实不明白,那个杜公公都还没有招供,还没有说出是皇上指使他找钱光陷害沈浩存的!还有严默,他明明是被皇上用毒酒赐死的,因为皇上不想让沈家翻案证明自己的昏庸无能!这些话我还没有说呢!”
寇勇耐心听着,面对赵兰溪的质疑,他神色依旧平静,只看了看楚王,又看了看孙皓,解释道:
“这是我们共同商量的结果,点到为止,适时收场。”
赵兰溪张了张口,显然有些吃惊,寇勇只继续解释道:
“你想想,那个杜公公是皇上的贴身心腹,除了皇上没有任何人能请得动他,众大臣早已经心知肚明了,这就是皇上容不下手握重兵、功高盖主的沈家,才让杜公公伙同钱光给沈浩存做了个局!至于严默的死,老夫既然能觉得蹊跷,其他人也自然都能想到。这些,已经足够了。”
有些事,在朝堂上早就是人尽皆知了,只是大家都不敢说,因为有些实情不能摊开了给老百姓看。老百姓们知道沈家平反,皇上当时判了冤假错案,这就已经到了极限了,倘若让老百姓们进一步知道皇上或许明白沈家的清白,只是怕他功高盖主就刻意设计陷害、继而又害死严默,那么整个王朝非得地动山摇不可。
“若是老百姓都知道了他们的君王是一个陷害忠臣良将的昏君,势必会引起民心动乱,倘若有人趁机起义,欲改朝换代,惹来边塞诸国趁虚而入、内忧外患,那就彻底酿成大祸了!”
寇勇意味深长地看着赵兰溪。
赵兰溪一下就明白了寇勇的顾虑——王朝需要一张遮羞布来维持着它应有的体面。
他们可以翻案,可以给冤魂平反,也可以把昏庸的老皇帝拉下台换个明君,但却独独不能把遮羞布扯下来,让老百姓们直接看到王朝内部的腐败不堪,以致民心动摇,天下大乱。
赵兰溪听得明白,却还是有些不甘心:
“那严默就这样白白死了吗?凭什么?”
楚王闻言,连忙上前诚恳道:
“你放心,沈家昭雪的诏书一下,小王定然也会把沈家平反的功劳算一些到严默头上,给他一定的追封和补偿,让他的女儿能堂堂正正地长大!”
可是,这哪有把皇上拉出来痛斥一顿,让他亲口道歉、赎罪来得痛快?
真烦人!
赵兰溪还是觉得有些不甘心,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也只好妥协了。
只要那昏君一死,严默的仇也就算报了,至于楚王承诺的补偿,不管给多给少,她都会全部替严听澜收下。那是用严默的命换来的,他的女儿理应得到这些,并在新皇的庇护下平安长大。
就在这时,一名楚王府心腹匆忙踏进殿来,边跑边喊:
“殿下!启禀殿下!徐州急报!徐州急报!”
“快说!”
“德妃与宣王母子欲劫持皇上逼迫其传位,皇上在惊慌中龙体折损,已经龙驭宾天了!如今,徐州厢军总指挥使与镇国公已经将德妃与宣王擒住,正在押解回京的路上!”
楚王立刻就捕捉到了一个重要信息:
“父皇……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