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明仁宗病故,长子朱瞻基登基为帝。
明朝新一代帝王的登基,总是伴随旧帝妃嫔的殉葬。
在殉葬名单中看到一个名字,孙淳雅眼中涌上恐惧。
带着无措,她望向自小陪伴自己一起进宫的嬷嬷。
“嬷嬷,不是说嫔妃无所出者殉葬吗?”
可郭贵妃,分明孕有三子啊。
另一个看到了名单的人立即向翊坤宫赶来。
“阿泱。”
看见来人,孙淳雅像是看到了主心骨,奔向他的怀抱。
“莫要害怕,有我在。”
可是,就是怕你不在了啊。
默默吞下想说的话,孙淳雅只是将他抱得更紧了一些。
爱人刚刚登基,现在无论想做什么都得细细考量,绝不可因为自己多生事端。】
明成祖就知道,肯定有另外的原因使孙子如此快速废后。
只是没想到,居然是张氏的原因。
能让有子的妃子殉葬,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皇帝逝世前指名道姓要她殉葬,二是先皇的皇后从中作梗。
很明显,郭氏的悲剧是第二种情况造成。
太子府内,刚刚温情瞬间消失,朱高枳觉得眼前的妻子有些陌生。
他知道自己宠爱郭氏,确实有些过分,可是没有想到张氏会做得如此之绝。
什么可以让一个受宠无比的贵妃甘愿赴死?
很简单,只要她是一个母亲。
【宫廷礼制,皇后才能受金册金宝。
向张太后请示后,朱瞻基破例赐予贵妃孙氏金册金宝,以显恩宠。
虽然爱人什么都没说,孙淳雅却明白他心中所想。
几次暗示,都被孙淳雅摇头拒绝,朱瞻基只好等一个时机出现。
即位后,朱瞻基越来越忙,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一旁观望的孙淳雅很是担忧,为了让他开颜,特意专门去学了辨别蛐蛐之法。
作为“蛐蛐皇帝”,爱人如此,朱瞻基自是喜不胜收。
为了迎合他的喜好,宫中时常会上演一幅神奇的画面。
身穿龙袍,尊贵无比的皇帝蹲在地上观察小动物,一旁穿着特赐凤袍的贵妃也蹲在旁边陪他,两人时不时还相视一笑。
细细观摩后,朱瞻基便会将今日所见画下来,孙淳雅则是在一旁磨墨。
宣德二年,贵妃孙氏有孕,明宣宗欣喜若狂。
同年,孙淳雅诞下一子,朱瞻基赐名为朱祁镇。
次日朱瞻基召见大臣夏元吉,杨士奇,杨荣商议。
得知贵妃生子,大臣自是知道皇上想要做什么。
之前甚至没有这个理由,朱瞻基都多次暗戳戳问询大臣对废后的看法。
开始大臣还会认真回答,可每次朱瞻基都会表示:
你们说的很对,但是朕不听。
果然,坐下还没三秒,朱瞻基就出声了。
“朕年过三十都未曾有子,如今上天怜见,让贵妃有了一个儿子,母凭子贵,自古如此,可皇后该如何处置呢?”】
『你瞅瞅他,他就差没把我要废后,你们快给我想办法摆在脸上了』
『我一直只知道明宣宗斗蟋蟀、烤二叔,御驾亲征使北戎不敢南下,没想到他居然还是这样的明宣宗』
『靠哈哈哈哈哈哈为什么这么押韵』
『冷知识:他被史学家评价功绩不输朱元璋,称为太平天子』
『帝后一起观察小动物也太萌了吧』
『明宣宗居然还会画画?哇靠我一直以为他重武轻文来着』
『谢邀,明宣宗真的被师傅打过小报告,说他重武轻文』
『哈哈哈哈哈然后就在端午被打脸了』
『什么瓜什么瓜』
『没有瓜,就是明成祖突然出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
『明宣宗立马对出了下联:一统山河日月明』
『真的好好笑,大臣们为了阻止废后说的口干舌燥,明宣宗肯定在心里默念:说挺好,让我想想找个什么理由废后好呢』
『再说亿遍,胡皇后实惨』
明成祖默默叹气,这个臭小子还真是......
这些大臣可都是大明的肱骨之臣,居然要帮着他一起违背祖制。
看他们这认命的样子,就知道朱瞻基肯定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
罢了,都已经是太平天子了,做到这份上了,不能对他太苛刻。
不过他也没有放过那句“烤二叔”,看来他的二儿子干了太多事情,让朱瞻基没有办法再容忍他了。
正在往回赶的朱高煦突然觉得有点冷,也不知道是不是要进京赶“烤”。
明太祖也是彻底对这个尚未出生的曾孙有了兴趣,功绩不输他?
倒是想看看这位曾孙到底做了什么,让后世之人有如此高的评价。
北平的朱棣夫妻也很好奇,这个孙子是谁培养出来的。
不仅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画画对对联,后世之人还评价甚高。
【总之,经过胡皇后三次请辞,孙贵妃三次推脱,明宣宗还是完成了心中所愿。
胡皇后被废,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
为了彰显皇恩,宫中举行宴会时,胡废后依旧位居孙皇后之上。
对此孙淳雅倒是没啥特别大意见,就是坐远了不太好和朱瞻基交流。
大臣本以为废后就已经是顶点,可事实证明,只有更宠,没有最宠。
三月初一,孙贵妃被加封为皇后,朱瞻基立即封岳父孙忠为会昌伯,还封赐他父祖曾祖三代为会昌伯。
面对如此恩宠,孙忠并没有飘,反而劝朱瞻基清醒一点,可惜没有用,推都推不掉。
爱屋及乌,不仅是父亲,孙皇后的兄弟也全部跟着加官进爵。
这还不够,明宣宗经常陪着孙皇后回娘家,每次回去都是各种赏赐。
好景不长,八年后,明宣宗突然驾崩。
新帝年幼,只得由张太皇太后把持朝政。
面对大臣的请求,张氏不为所动,不肯垂帘听政,只在偏殿召见五位老臣,拜托他们维护国家安定。】
从明太祖到明仁宗,全部无话可说。
他们也与妻子情深意切,可也做不到给妻子家如此大的偏宠。
这让他们不禁开始担忧外戚专权的后患。
看到后面,朱元璋和朱棣夫妻双双沉默,他们在一天之内参加了祖孙三代的葬礼。
还好张氏是个明事理的,没有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