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觉得,千古第二,应当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
闷头吃饭的方思怡终究还是没能躲过这个致命问题,真是要疯了,从初中就开始听身边的人吵到底汉唐谁强,没想到都穿越了还得分。
“我没有想法,反正政哥第一就行。”
听到这句话的嬴政动作一顿,随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丫头还真是....
从她到来的那一天起,民生问题就被她摆在了第一,这意味着自己在后世的皇帝之争中最值得被攻讦的就是民生问题。
希望秦始皇方方面面都是第一,哪里有差池方思怡就补哪里,如今大秦方方面面与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作比,都是欺负人。
“要看怎么比,影响力应当是刘彻,个人能力应当是李世民。”
感受到黎明和破晓的视线,嬴政默默给出了一个中肯的,合适的,一针见血的评价。
既然氛围都到这了,嬴政毫不犹豫把问题抛给儿子以及隰华殿众“质子”。
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方思怡给扶苏上课时若是其他人想,也可以听,那三个小的习惯呼呼睡大觉,其余的也是偶尔在线。
不过人的天性就是爱凑热闹,这种争议极大的事情总是能得到极大关注。
为了更好对比,他们甚至全程跟扶苏的历史课,每次听到槽点和功绩都跟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没区别。】
从神女选择秦始皇这一点看,就知道她本人是对嬴政十分认可的,众朝皇帝也没有什么太大异议,毕竟骂归骂,大家不都还用着人家创造的皇帝制嘛。
认可源头,从某一种程度上说,也是在认可他们。
争不了千古第一帝,这第二,大家可就没有那么和谐了。
宋朝人尤其不满,凭什么汉武帝能争千古第二,他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暴君!唐太宗在他们这也讨不到好,只有重文轻武的帝王才合格。
汉唐两朝则是不必多说,肯定是支持自家人,连武则天都一脸冷漠地将前前夫\/公公的功绩大肆宣扬。
元清两朝一脸冷漠,反正这种不会带他们外族入侵的玩就是了,只有其中的中原人一脸怀念地望向天幕,若是他们生在汉族人统治的时代就好了,穷兵黩武又如何?
听到李世民名字的杨广更是眸色一深,他表弟李渊的次子,好像就叫李世民。
正在娄烦当任太守的李渊当机立断,遣人带着次子入朝觐见杨广。
新帝登基之初,还需世家大族支持,此时表忠心,加上亲戚关系,才能保全家性命。
自幼聪慧过人的李世民自然也知道父亲并不是舍弃他,反而是在救他,乖乖地跟着父亲前往长安。
临走前,李渊交待妻子窦氏,只要情况不对,立刻带着孩子和钱财逃跑,不必顾及他们。
别无他法,窦霞只得含泪答应,让他们一定要谨言慎行,莫招来杀身之祸。
刚刚将杨宛召来的唐太宗感觉有些不妙,这全名都给他报出来了,之前的自己不会遭殃吧?
“父...父亲不会如此,等他看到你的功绩,在你幼时,他会将你养在身边;在你雁门关救援时,他会留你在身边为他保驾护航。”
至于再后面....父皇就已经对李世民没有威胁了,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杨宛相信李世民能懂。
“宛儿觉得,表哥与那汉武帝相比,谁更胜一筹?”
这自称让杨宛想起二人的初遇,她唇角微扬,浅浅一笑,露出了好看的酒窝,让李世民看得有些心痒痒。
父亲曾被史书评价:“美姿仪,少聪慧”,杨宛的容貌和智力自然也不差。
“像秦始皇所说,影响力应是他更胜一筹,可表妹觉得,易地而处,表哥可以御驾亲征,与卫霍两位将军并驾齐驱。”
这话说得恰到好处,没有刻意谄媚,又将自己的立场表达清楚。
李世民十分自然地握住她的手,感受手心的凉意,另一只手也贴上来为她取暖。
另一边,已经被提前剧透过自己之后干的好事,刘彻几乎能想象待会儿会有如何遭遇。
贤惠的卫子夫朝他暖暖一笑,将刘据放到他怀里,刘据也十分配合地露出一个甜甜的笑还亲了一口他。
被妻儿的举动安抚,刘彻一手抱住刘据,一手揽过卫子夫,后面的卫霍熟练吃着狗粮没什么想法。
【“我觉得还是汉武帝更胜一筹,他用卫霍双将打出了民族自信心,后世中原之人不都称自己为汉人吗?”
哦豁,一上来就开大啊,方思怡有些讶异地瞟了一眼李左车。
“汉武帝能有这种成就都是文景二帝打下了结实基础,可唐太宗是自己闯出一片天,要是他早出生几百年,说不定后世也能叫唐人。”
听闻此言,嬴政视线放到了方思怡身上,对政哥有进一步了解的她给予了肯定的眼神,放心,这里以后都叫秦人。
“说得好像唐太宗是开国皇帝一样,若不是李世民把他爹边缘化,将功劳都捞到自己身上,未必有如此高度吧?”
李左车火力全开,不等韩洺回答又补了好几句。
“将他代入现在,不就相当于韩非叔把韩安叔噶了,还把他全部儿孙全嘎了,先韩王被囚禁十年之久,最后还将他抹黑的一无是处。”】
出城没多久的李渊看着身旁的二儿子,心里五味杂陈,囚禁?抹黑?这崽还能不能要了?
本以为是儿子反叛,没想到自己才是罪魁祸首,现在情形就不好了,新皇刚登基不久,风平浪静之下不容别有居心之人。
去或不去,都是死局,唯一的生机,在他表弟的一念之间。
杨广此刻表情更加难看,他的这位表哥,实在是好得很,落得那样的下场倒是大快人心。
只是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他矫诏夺位还不一定会不会被抖出来,现在稳住朝政,多几个可用之人才是当务之急。
思及此,杨广写了一道密令让人传给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