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兵变成功,李世民将所有武装力量都投入到了其中,只留下了秦叔宝留守秦王府。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李世民正欲出发时,长孙无忧身穿银色铠甲,腰间别着一把宝剑走了出来。
“二哥,我与你同去。”
长孙无忧父亲乃是隋朝右骁卫将军,也随父习过武功。
此去稍有不慎便是天人永隔,她想与李世民一起面对。
所有人都能舍弃,唯独他,舍不得,要么同生,要么共死。
“好。”
之前出征时不能带家眷,长孙无忧才一直在家里操持,不曾与他一起。
两人一起走至门口时不约而同回头望了一眼,屋内杨宛带着孩子们,朝着他们点头示意。
大门逐渐关闭,秦叔宝守在门口握着剑蓄势待发。
初生的太阳从水平线上慢慢升起,温暖的阳光将大地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
听到皇宫已经被彻底控制,李建成被李世民亲手射杀的消息,杨宛脸上没有一丝波澜,眼神平静到像只是听到儿子今天又吃了多少东西一般。
将手中的茶倾倒在地,杨宛下令将所有下属回归自己的家庭,不再参与任何事情。
这次在她身边的是一个侍卫,听到命令后干脆果断下达。
四日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各种政务由太子决断。
炎炎夏日悄然离去,秋风袭来,天气渐凉。
东宫显德殿内,李世民即位,派司空和魏国公裴寂在南郊烧柴祭天。】
『生死相随,这是什么小说剧情!!』
『帝后确实很小说,青梅竹马,年少夫妻,可惜没能白头偕老』
『在杨妃视角看帝后谈恋爱,绝了,这也能吃狗粮』
『留杨宛是正确的,毕竟情绪稳定的疯子更可怕』
『如果李世民兵败身亡,她们两个活下来,会怎么样?』
『感觉长孙会安排好所有事情后殉情,杨妃会成为一条盘踞在李建成身边的毒蛇』
『这里的杨妃给我一种,她会进李建成后宫获得宠爱,背后一直保护李泰,等李泰长大之时,就是李建成身死之日』
『刚想问为什么是李泰,后面想想确实,李建成赢了肯定会和李世民一样,杀光败方子嗣』
『有没有人建设一下,想看,太带感了』
【看着日益长大的儿子们,杨宛有时候会恍惚,不知今夕何年。
院子里春光正好,母亲坐在拱背椅上为小儿子绣帽子。
旁边的椅子上,大儿子带着小儿子,为他讲解近日课业。
宫人都在旁边等候差遣,眼神一直都在院内的三位主子身上。
想到李恪快要赴任齐州都督,李世民踏进椒景殿看到的便是这温馨的一幕,忽感此处是一方小天地,外面的纷纷扰扰都与他们无关。
皇上驾到,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李世民扶起杨宛,让其余人免礼。
夜里,一家人难得一起吃了个团圆饭,饭后李恪带着李愔回到自己的寝宫,识趣地给父母留下相处空间。
天上繁星点点,李世民牵着杨宛的手坐在院中,聊着李恪即将赴任的事情。
今日前来,李世民就是怕杨宛会因李恪离开京城不适,自从夺位成功后,她放弃了所有能搅动局势的棋子,几乎是处于与外界断联的状况。
像是失去了所有欲望,只要轻轻一吹,她便能随风逝去。
寻常人是抓不住风的,可李世民想让风停留好像只需站在那里。】
『画面好温馨,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唐太宗是担心杨妃会难受特意过来嘛』
『实名羡慕李世民,想和他打一架,三招后他肯定会求我别死』
『哈哈哈哈哈哈清醒一点,那边皇帝杀人不犯法,他顶多给你买副好一点的棺材』
『不亏好吧,我现在连块好的墓地都买不起』
『我靠,这个时间点.....我的长孙啊呜呜呜』
敏锐的捕捉到这条弹幕,李世民和杨宛站起身来,默契地朝立政殿走去。
另一个时空的李世民也不安地握住长孙无忧的手,被她温柔安慰。
【李恪前往齐州后,长孙皇后陪同唐太宗前往九成宫避暑,身染重疾。
李世民本想大赦天下,遭到长孙无忧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请光寺法师昙藏入宫为皇后祈福。
也许是诚意感动上天,长孙无忧病情逐渐好转。
贞观九年,长孙皇后的母亲赵国太夫人薨逝,太上皇李渊驾崩,接连而来的打击加上双重丧期的操持,诱发旧疾,病势加重,药石无医。
听闻太上皇驾崩了,杨宛借着有孕怕冲撞先皇,李渊丧期内都没出过椒景殿,直至长孙皇后再次病重。
从来不信佛,也不推崇佛教的李世民为了妻子,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三百九十二座为皇后祈福,只可惜这一次上天没有再次眷顾。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同年,杨妃诞下一子,太宗赐名李福,晋杨宛为贵妃。
出了月子后,杨宛收到了一封长孙皇后的遗书,看完上面的内容后,她将信纸点燃。
至于那位送信之人,杨宛将她安排到了自己身边贴身侍奉。】
『我本不信神佛,却为你求神拜佛』
『长孙皇后的后劲比纯元还大,青梅竹马+少年夫妻+历经生死,buff直接叠满』
『虽然这么说有点缺德,但是她死的刚刚好,永远停留在李世民最爱她的时候』
『她要是活着,李承乾造反后她要如何自处』
『唐太宗肯定不会迁怒,可是长孙皇后却未必能轻易接受』
『她要活着李承乾才不会反,到了年龄就算李泰抱着她大腿哭也没用,立刻就送出京城就藩』
『是啊,要不是李世民太宠李泰,李承乾不至于造反』
『哦豁,看来导演相信第四种说法,杨妃和杨贵妃是同一个人』
『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她们两个没有重合存在的史料』
『信上写什么了??』
这边李世民和杨宛刚刚赶到立政殿,就看到后世之人说太子造反一事。
知道这时自己不应该在这,杨宛与长孙无忧眼神交流后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