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的不止那位后世,万朝之中有许多人都不懂。
若是平常倒也罢了,可是在这种异族入侵之际,就算是四分五裂的朝代,都会想办法先合作把异族赶出去。
而以旁观者角度看完自己一生的秦良玉也是感慨万千。
还好,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她的丈夫,兄弟都还健在,大明江山亦是完好无损。
接到万历皇帝的传召,夫妻两人立即上路。
有了天幕的剧透,面对不知情的满清,他们的胜算更大。
因为最后一句弹幕,也让一些准备起义的农民军幡然醒悟。
对啊,他们为什么要因一时气愤就被煽动造反呢?
从陈胜吴广起义到现在,大多数利用农民军起义的其实都不太在乎农民的死活。
就算起义成功,最后跟随者运气好是“杯酒释兵权”,运气不好能不能有全尸都是问题。
在他们思考时,天幕又开始播放另一个新的女将军。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领袖。
她也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着名“白莲教”女首领。
唐赛儿家境寒苦,自幼随父亲习武,小小年纪便学有所成。
明初,山东连年灾荒,饿殍遍野。
朱棣夺取皇位后迁都,为了供养京师官员及军队,又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
不久后,山东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广大人民陷入绝境。
就在这个时候,唐赛儿的父亲被抓服劳役,母亲重病而死,她的丈夫也被官府逼死。
接连打击下,她忍无可忍,决心率众起义,她按地形把卸石棚寨分为4寨,她驻地势最高的南寨,以利观敌指挥作战。
利用白莲教的广泛影响,唐赛儿自称“佛母”,并宣扬自己可以预知未来,洞察过去。
就这样,她成功拉起了一支起义军,号称“白莲军”,首先一举攻克军事重镇青州,夺取武器,开仓赈民,然后胜利返回山寨。
青州卫指挥使高凤闻报大惊,疾带兵尾追。
夜间,唐赛儿突然发动袭击,高凤丧命,千余名官兵被歼。
起义军的首战告捷,大大增加了其他地方想要起义的百姓信心,他们也纷纷起兵响应。
随着“白莲军”影响越来越大,明成祖朱棣派兵前来征讨。
明军仗着人多势众,包围了唐赛儿的山寨。
她利用明军轻敌的心理,假装投降。
到了晚上,她又带人偷袭明军,杀死了指挥使刘忠。
直到天明时,明军才发现唐赛儿不见。
几番追击后,只抓到百余名党羽,唐赛儿就此不知所踪。”】
『这姑娘也是真的牛』
『放到现在高低也是个传销头头』
『白莲教.....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
『救命我看到白莲教就想到“反清复明”的口号』
『有毒吧哈哈哈哈,在这明初反明,清初又要反清复明』
『其实她也是被逼无奈,那个时候他们那地方都穷到啃树皮』
『对啊,“靖难之役”,他们那里可是主战场』
『最牛的是她还全身而退了』
『与秦良玉差不多的处境,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决定』
『哪里差不多了,从小两个人受到的教育都不一样,秦良玉可是千金小姐』
再次被提及的秦良玉对于唐赛儿的做法虽不认可,但并不讨厌。
就像后世所说,她们自小的经历就不一样。
秦家是书香门第,却一直有结社习武的传统,祖训也是“持干戈以卫社稷”。
从小到大,秦良玉受到的教育就是保家为民,习武也是为了能在日后与父兄并肩作战。
再后来嫁给马千乘,夫妻齐心协力平定叛乱,也是一心为民。
她之所以没有为丈夫复仇,也是因为她深知丈夫的脾性。
若是因此让石柱百姓揭竿而起,日后与朝廷作对造成伤亡,她才真的无颜面对丈夫。
比起秦良玉,同样是自小习武,唐赛儿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自保。
她没有接受过朝廷给的好处,反而因朝廷没了家。
同样,她的丈夫也是苦命人,平白无故被官府逼死,自然也不会毫无怨言。
是以秦良玉认为,把她们两个放到同一个角度去对比,从而得出自己更好的行为,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另一个时空,唐赛儿对于那些将她与秦良玉作比,把她贬的一文不值的后世很是不屑。
要不是实在没得选,谁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起兵造反?
她又不是一心想要当皇帝的人,也没有什么大追求。
偏偏朝廷不让她好过,周边也全是与她一样食不果腹的苦命人。
若不是她闹了两个月,皇帝老儿能看到山东的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了吗?
想到当年的“佛母”,朱棣现在也很头疼。
他曾派大臣前往卸石棚寨进行招安,可却被胆大包天的唐赛儿斩了。
一开始他愤怒不已,派出大军前去围剿,却被她反将一军,之后唐赛儿就好像真的人间蒸发了一般。
为了找寻她,朱棣曾下令两次捕捉山东内的女尼姑和女道士,可都徒劳无功。
不过也因为唐赛儿,朱棣看到了那边受苦的百姓,不仅当月就派下了赈灾粮,还免了他们的赋税和徭役。
了解情况后,朱棣便也不再大肆追查唐赛儿的下落,甚至默许百姓为她修建庙宇。
现在关键是,他那农民出身的爹肯定还在看着天幕,肯定气得不轻。
如他所料,看完唐赛儿事迹的朱元璋很是生气。
他们老朱家本就是通过农民起义夺取的政权,这还没有出三世,竟然就将同样为农民的人民逼得起兵造反。
这让其余朝代看到了,他们明朝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天幕上山东百姓饥寒交迫的画面也让朱元璋想到了之前的自己。
他确实忽略了山东百姓,没想到他们生活的那么苦。
这让他立刻下令,派人前往山东运送粮食和防寒的物资。
嘱咐好大臣一定要安抚好那边的百姓后,朱元璋才将视线放回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