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接口道:“关联甚大。”
“陛下,我大明百姓共计五千九百多万,而这五千九百万人中,读书人尚不足百分之一。”
杨荣神色肃穆,续道:“换言之,我大明读书人不过五十万左右,而这五十万人中,又有近半为童生及秀才。”
“他们皆需十年寒窗苦读,方能一举成名。”
“唯有成为举人,方有望入仕为官。”
“今储君殿下欲令全民读书,置这些寒窗之人于何地?他们多年苦读,意义何在?”
“再者,若天下百姓皆向往读书为官,陛下,大明日后谁来耕田,谁来经商,谁来做工,谁来戍边保家卫国?”
“依臣看来,储君此举,分明是……乱政之举。且此乱政竟提议强制百姓家子弟读书,女子亦不例外,此非乱政,何谓乱政?”
“男子读书尚可理解,女子亦要读书,储君殿下此举,难道是要动摇我大明根基?”
“更甚者,朝廷竟免费提供场地与私塾先生,陛下,此需耗费几何?”
“届时,大明百姓皆去读书,无人耕种,无人做工,无人经商,朝廷无赋税,如何供养如此众多的读书人?”
“如此乱政一旦实施,大明岂非离亡国不远矣?”
杨荣之言,令朱高炽陷入深思。虽言语尖锐,却让朱高炽不得不深思熟虑。
实话讲,朱瞻墉推行此政策,朱高炽也曾权衡,朝廷近八成官员皆持反对意见。唯有朱瞻墉坚持推行,朱高炽私下也曾询问过朱瞻墉。
然而朱瞻墉的回答,让朱高炽瞠目结舌。他说,若大明全民读书,非但不会带来灾祸,反而会使大明的未来更加辉煌。而这份辉煌,将使大明更具凝聚力。
\"恳请陛下三思,如此下去,大明江山恐将动荡不安矣!\"
\"正是,陛下,我们实在无法坐视太子胡作非为啊!\"
三杨相继恳切陈词。
朱高炽望着不停进谏的三杨,心中略感烦躁。
欲发怒,却又觉得这三位臣子皆为大明着想,即便与朱瞻墉意见不合,亦无须将他们逐出。
然而,他又不敢,三人不断的恳求让他颇感不耐烦……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对。
就在此刻,御书房外,传来一个太监的声音。
\"皇后娘娘驾临!\"
这一声高呼,令御书房内顿时安静下来。
朱高炽脸上掠过一丝喜色。
张氏的到来,正好替他解围。
紧接着,御书房中,四人见张氏头戴凤冠,身披金凤袍,威仪庄重地步入御书房。
\"陛下,您怎还在此?我们不是约定好去看望儿子吗?他病得如此沉重,难道您不担忧吗?\"
张氏环顾御书房一周,不满地质问。
\"朕这不是有政务要处理吗?好了,现在处理完毕,我们走吧!\"
朱高炽起身走到张氏身旁。
\"陛下……\"
三杨不甘地看着朱高炽,轻声唤道。
朱高炽佯装未闻。
张氏微皱眉头,看向三杨,又看了看朱高炽,疑惑问道:\"又何事?\"
朱高炽微笑道:\"无妨,只是……政事上有些分歧罢了。\"
说着,看向三杨,挥手道:\"今日之事暂且至此,尔等先退下,此事日后再议。\"
\"可是陛下……\"
\"罢了,无需多言,今日便如此,朕还要去探视太子病情。\"
朱高炽有些不悦,他刚登基,大臣们就如此逼迫,他脾气温和不错,但也别太过分。
见朱高炽明显生气,三杨无奈,叹息道:\"遵命。\"
朱高炽满意地点点头,转向张氏笑道:\"走吧,先去看看儿子。\"
张氏疑惑地瞥了眼三杨,微微点头,随后陪同朱高炽离去,前往太子府。
待朱高炽走后,杨荣懊恼道:\"陛下明显有意支持太子,若太子此政令实行,后果难以预料,两位大人,此事我们必须阻止。\"
杨士奇长叹一声:\"谈何容易,陛下与太子父子情深,且太子如今权势滔天,无人能制,我们再如何劝谏,陛下若不听,又能如何呢?\"
杨溥沉思片刻,重重拍了拍大腿:\"不行,此事必须解决,太子的乱政绝不可行,否则大明必乱!\"
杨士奇和杨荣看向杨溥:\"你打算怎么做?\"
杨溥严肃道:\"既然太子一意孤行,陛下又听之任之,那我们就不得不采取手段迫使陛下和太子就范。\"
杨士奇和杨荣对视一眼,震惊地看着杨溥:\"你是想逼宫?\"
杨溥坚定道:\"不,我想死谏!此事,两位大人就照办吧,我会联络朝中百官,连同太学生及京城所有读书人,联名请求陛下阻止此政令,所有责任,我一人承担,就算九死一生,也在所不惜。\"
说到这里,杨溥看向杨士奇和杨荣:\"为了大明,杨溥死不足惜,唯有家中老小,是杨某放心不下之人,若是我获罪身亡,还请两位大人念在同僚多年的情分,照顾一下我家中的老小。\"
杨士奇和杨荣看着杨溥决绝的神情,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此事一旦发动,就算成功阻止太子政令,陛下也必定重罚于你,稍有不慎,便是株连九族之罪,你一人恐怕难以承受啊!\"
杨溥摇头:\"我相信陛下,陛下仁慈,断不会株连我家人,况且为了大明的未来,我杨溥有何惧一死?\"
看着杨溥认真模样,老练稳重的杨士奇皱眉看向他,摇头道:\"太冒险了,得不偿失。而且,你只想到陛下的仁慈,别忘了太子并非仁慈之人,你这么做,若被太子知晓,就算不死,朝堂上也无你立足之地。\"
朱瞻墉在朝廷上已是说一不二,得罪朱瞻墉,就等于得罪太子一脉。
朱瞻墉虽不亲近朝中大臣,但身为太子,已自成一派,他的东宫班底大多来自南京官员。
这些南京来的官员行事古怪,做事一丝不苟,凡事以律法为依,行事刻板严谨,务实求真。
他们在朝廷中虽仅占一成,却与其余大臣风格迥异。
但他们背后是太子朱瞻墉,朝中大臣也不敢公然得罪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