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树上的黄叶儿散落缤纷。京城的大街小巷,铺了一层厚厚的叶子。
这个时候,有那喜欢伤春悲秋的文人墨客,就会背着手,在铺满落叶的街道上面徜徉。
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善良的老百姓对他发出善意的劝告:找个医馆去看看吧。
落叶对京城的老百姓来说,可是引火的好东西。你总在这里徜徉可不行,耽误人家划拉落叶。
灶堂里面填上一层落叶,落叶上面放上柴火,划一根火柴,“呼”的一下,灶堂里面的柴火就点着了,屋子里面就暖和起来了。
住在外城的王得贵今天早上起的早,他和他的大儿子,一个人手里拿了两条麻袋,一个人手里拿着扫帚,内城的城门一开,爷俩儿就进了内城。
他们爷儿俩是进内城划拉树叶的,自发的行为。
内城官衙多,居民少,地上的落叶没有人划拉,衙役们划拉得不及时,还会挨老爷的训,乐得让老百姓们自己来划拉。
这里的落叶厚,叶子还大,王得贵爷儿俩,不一会儿就划拉了一大堆。
王得贵撑着麻袋,他大儿子往麻袋里面装树叶。满满的两麻袋,压的实实的。
爷俩个背着麻袋,乐颠颠的往家走。和他们一样的老百姓还有很多。
“回来了?把麻袋放仓房里面,洗洗手,吃饭吧!”
王得贵媳妇儿笑呵呵的,站在家门口迎接王得贵爷儿俩。
王得贵家的仓房里面堆满了柴火,他们家不喜欢烧煤,嫌弃煤烟味儿。
王得贵爷儿俩,放好了麻袋,进屋洗手,上炕头坐下了。
这个炕头是王得贵的最爱,寒冬腊月的时候,坐在炕头,屁股下面热热的,才知道有一铺火炕真是美得很呢!
特别是老头老婆一个被窝,天天晚上都乐呵呵。
这个火炕技术,是从宫里面传出来的,京城的老百姓原来可没有睡火炕的习惯,他们习惯冬天的时候,抱着膀子哆嗦。
王得贵媳妇儿,在炕上放了一张小炕桌,把早饭给端了上来。
大米汤,二和面的馒头,咸萝卜条。
大米汤喝一口,胃里暖暖的,二合面的馒头,咬一口,喧腾腾的,咸萝卜条嚼起来,“嘎吱、嘎吱”的爽脆。
王得贵满足的叹了口气,造孽啊!大早晨的不干活,又是米汤,又是馒头的。
王得贵媳妇儿笑眯眯,“当家的,叹什么气?衙役不说你了?不让你划拉树叶?”
王得贵眼睛一瞪,“怎么可能?官府连柴薪钱都发了,还能不让划拉树叶?我跟你说,衙役们乐不得清闲呢!”
说起柴薪钱,京城的老百姓,人人都高兴。
听说大明朝兴旺的时候,朝廷也给京城的老百姓们发柴薪钱。
不过他们出生的晚,没赶上那个好时候。
他们出生以后,朝廷不但不发柴薪钱了,反而想上他们的兜里掏钱。
还是新皇帝好啊!经常给老百姓们发铜钱。
以前冬天的时候,皇帝陛下说:给京城每个老百姓,发二百个铜钱,当取暖费。
柴火是三文钱一捆,二百文钱,能买好多捆,三六一十八,买六十捆还剩二十文铜钱。三六一十八,再买六捆,还剩二文钱,不能买了。
要是一家三口人的柴薪钱加在一起,就好算了,一个人二百文钱,三个人就是六百文钱,能买二百捆柴火。
王得贵家是六口人,他有爹娘,还有一个小闺女。
四百捆柴火,虽然不够一家六口人烧一冬的,但是,也差不许多。
今年皇帝陛下家里有喜事儿,皇帝陛下说:让老百姓们也借借光,一个人增加一百文的取暖费,冬天的时候可劲烧,省得冻感冒了。
冻感冒了可不得了,没有特别好的药,遭老了罪了不说,还有嘎掉的可能。
虽然太医院的医药研究所,正在努力研制什么小药片,可不是还没研制出来吗嘛!
不过,据说一个叫什么青霉素的腚针快要研制出来了。
打腚啊!想想还怪害臊的。腚白的还行,腚黑的,见不得人呐!
王得贵和他媳妇儿一致认为,这个事儿是有人胡咧咧的,自古以来,光听说有针灸的,可没听说有往腚上针灸的。
不过,管他那些的呢,自己家小心点,不感冒不就得了嘛!
吃完了饭,王得贵躺在热炕头上,眯一会儿,身上暖暖的,一身的寒气都逼出来了。
王得贵家是做豆腐的,一天固定做二百斤豆腐,赶到年节的时候会多做一些。
王得贵和他大儿子吃饱了,身上也暖和了,穿上了棉袄和棉裤,下地又穿上了大棉鞋。
爷儿俩到老头老太太那屋,把豆腐板子搬到推车上。
推着推车出了门。
“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