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正月十一。
南京敲锣打鼓分田的时候,新鲜出炉的大清崇德帝,带领大军出现在距离喜峰口二百里的可苛河套。
先秦至汉初,中原朝代没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始创年号为建元,从此形成规矩。
一千八百年来,儒家取年号逐渐完善,遵循历史传承、指导治世的复杂学问。
年号得符合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符合德政瑞兆,符合天下人心期盼,符合皇族政治现象,以此来承上启下,表达正统之义。
崇祯登基时候,礼部推算出四个年号,分别是乾圣、兴福、咸嘉、崇祯。
乾为天,圣则安;中兴甚,福满当;咸含戈,嘉为裕。前三个年号明显与天启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崇祯心气高,自然选择了最后一个,谐音与重整相似,也符合他的治国理念。
朝臣从这一个年号就能看出来,皇帝不仅轻视皇兄治国能力,还有崇高的理想,锐意进取,要做大明中兴之君。
若是天启的儿子做皇帝,必然出自乾圣、兴福两号,按此推算,泰昌的皇孙若登基,必定是‘顺’意年号,以此整合天启、崇祯两朝,顺应天下民心,加固皇权正统。
这就是历史传承,天下读书人千千万,凑一起让他们取,也脱离不了这个寓意,否则就是学术不精的儒家叛逆。
黄台吉也取了个崇字开头的年号,来源肯定是出自辽东读书人,他们也是儒家子弟。
两帝同崇,证明两人既有开天辟地理想,也表达不同治世理念。
祯,寄希望于吉祥瑞兆,略显被动,皇帝锐意进取之下,显露出他的谨慎,实际表现却是手段欠缺。
德,这就简单了,黄台吉言简意赅,说他有包容天地的胸怀和理想,宣示用德行归治天下的手段。
说归说,做归做。
崇德皇帝到底崇不崇德,天下人都看在眼里。
六年前第一次入关,跟他爹一个德行,或者说建州女真这一窝都一样,明知阿敏和莽古尔泰只会杀人,还留下他们守城,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
如今带十五万大军攻明,气势汹汹而来,崇德帝酝酿了一路杀意,准备血洗蓟镇,在大明脖子狠狠拉一刀,劫掠京畿,吸血补大清。
想法不错。
东虏前锋初八已经来到蓟镇边墙外,若是他们进攻,也许轻而易举就进去了。
偏偏斥候犯了习惯性错误,绕着边墙东西跑了五百里,给黄台吉的回馈是班军严阵以待,边墙后可能有重兵。
黄台吉不在意,有大军集结更好,正好一次性解决。
可苛河套与插汉河套中间还有分水岭,大军真正开始进攻,至少需要两天时间,这期间还需要向西摸清楚河套骑军的动向。
黄台吉所处的中军,真正的旌旗如潮,剑戟似林,漫山战马嘶吼声,骑军在休整,后队的火器兵则还需两天才能跟上来。
阿济格如今是前锋大将,中军大帐四十多名满汉蒙八旗将军,黄台吉一人端坐主位,其余人正听多尔衮指着地下巨大的舆图通报军情。
“诸位,现在可以肯定,山海关至少有十五万大军,他们粮草军械充足,是明朝最难攻陷的关卡,我们无法从辽西进入明地,此刻也无需考虑山海关的影响,反正他们多少人都出不来。
蓟镇千里防区,抛开山海附近二百里,西边靠近宣府的二百里,中间六百里区域,喜峰口即我们进攻方向。
无论明军防守多么严密,喜峰口不可能难住我们,但喜峰口后不远,就是蓟镇总兵所在的三屯营,明军就算战力堪忧,人数一定不少。
三屯营乃戚继光砌筑的险城,上次大清占据此城,皆因说服降将,此次难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时间有限,不能与明军在边墙纠缠。
喜峰口向东南百多里,为迁安、永平、滦州,派一支偏师监视即可,占城无用,明军也攻不出来。
大军入关后,经过遵化、玉田、蓟州、三河、平谷、通州,将直捣明朝京城,全程六百里,骑军三天,步卒五天时间。
这时候我们应该快,但也不能太快,陛下决定占据上述县城,劫掠粮草军械,老弱斩杀,青壮掳回沈阳。
这个时间大约七天,也就是说,正月二十,全军抵达明朝京城,是否攻城,根据对面人数而定。
在这之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通州、昌平有约三万大军固守京畿,密云方向约三万杜文焕的弓手,塞外御道口大寨还有一万人,这四万人在固守漠南,剩余兵力大约不到两万骑军。
骑军在哪里我们不确定,所以大清用兵京畿,陛下欲采取分进合击之策,各旗互相间距不得超过五十里,前锋、中军不得超过二百里,一旦发现明朝骑军,十万大军立刻围剿。
斩杀明军机动兵力后,万炮齐鸣攻明京,让他们困守孤城,大军趁机劫掠整个京畿,屠尽老弱,掳尽青壮,搜一切钱粮。
伺机向南攻陷更多大城,破坏西边内长城所有军营,在可能的情况下占京城,这就是我们本次出兵战略。”
多尔衮哒哒哒介绍的很清楚,众人听完齐齐躬身,“臣请陛下军令。”
黄台吉大袖一挥,“前锋阿济格为首两万,右翼岳托两万,左翼豪格两万,修整两日,正月十三,强攻喜峰口,入关立刻分开行动,其余人随中军而动。
朕首战立营于蓟镇,各部众将,不得拖延,不得手软,朕要一战打得明朝发抖,再也不敢窥伺大清。”
“臣等遵旨,誓死报效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