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在怀德寺安顿下来后,每天起床就有既能管饱又美味的饭菜等着他,再也无需像之前一样过着三天饿九顿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回到寺里,他就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一下子从地狱升到了天堂之上。安定的生活令他感受到了久违的踏实感,虽然每天都要帮助师父赈济灾民,日子并不算轻松,但是这种踏实的感觉让他沉醉其中。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朱重八慢慢发现,如果自己再一直这样得过且过地帮着师父赈灾,那么他的这一生就再也无法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了。发现问题后,朱重八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总会思考一番,自己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越想得多,朱重八才越发现自己从前的想法太过天真了,他的祖祖辈辈都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一把子力气和胆气,他根本没有一技之长。在寺里,他也曾跟着师父学过几个文字,但是就在他连自己的名字还没写得好的时候就不得不出去流浪了。如今在这乱世之中,除了卖力气及卖命外他根本想不出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不过前些日子他听说了私盐贩子方国珍的事迹后,心中也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乱世中的英豪都应该出一份力,一起掀翻元廷残酷统治,把蒙古鞑子赶回草原上。在夜深人静之时,他朱重八也曾想过要像方国珍一样振臂一呼,带领乡亲们反抗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府,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可是每每想到他自己既无人脉又没有方国珍那么多钱粮,一旦离开怀德寺,他连自己口粮都保证不了,想再多都只能是空想而已。
如果他非要卖命为掀翻这乌云盖顶的天出一份力气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家乡附近如果有人举义旗的话,他就抓住机会加入其中。加入得越早才有机会爬得更高,见过世面的朱重八觉得自己不应该像一般的农民一样只当个马前卒,以他的气力和胆魄,最小起步也得是个队正才行。只要能在与官府的对抗中活下来,他朱重八必定能爬到更高的位置。
想清楚后,朱重八除了每天外出帮着师父赈灾外,还经常有意无意地打探家乡周边的各种消息,还经常认真地向师父请教一些文书问题,空闲之时他还尝试着打熬身体,为以后做着一些他目前能做的准备。虽然朱重八到目前为止既未真正读过书也未系统地学过武,但是他胜在比旁人更能吃苦,而且学习能力也非常强,尤其在三年的历练中养成了他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这些都是他在原本历史时空里能成大事的最重要原因。
私盐贩子方国珍屡战屡胜,元军根本不堪一击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就像是星星之火已成了燎原之势。距离方国珍拿下庆元路才一个多月的时间,最近又传出他已经拿下了温州路的消息。这个消息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砸下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波及了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本就蠢蠢欲动的各路英豪,再难摁住自己心中压抑已久的豪情壮志。本来就在民间小范围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如今已经成了愈演愈烈之势,就连缩在大江之北的白莲教也在加大了这种宣传。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进入朱重八的耳中后,他就知道机会很快就会来临了,因此他愈发努力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学文习武。学文方面总算有一众师叔伯和师父的教导,不敢说学有所成,但是让他朱重八粗通文墨还是可以轻易做到的。武事方面对目前的朱重八来说,比学文要难上很多。自古就有穷文富武的说法,想要学武往往需要较高经济支持。首先习武必须有充足的食物和营养来保持每天苦练所消耗的体力,在物资缺乏的古代,单是这点要求就已经淘汰掉百分之八十的人了。其次,习武需要有名师教导,需要打造趁手的兵器,尤其学马战还需要驯养战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个人再勇武都只是十人敌、百人敌,要学万人敌则必须出身将门世家,不但要有机会研习各种小范围流传的兵法,还需有机会带兵上战场历练,经历九死一生后才能学有所成。
目前,朱重八想要习武,怀德寺只有充足的食物这个方面的条件能满足他。不过朱重八并不气馁,而是充分利用寺中有充足的食物这一条件,刻苦地打熬着愈发强壮的身体。没有武学师父指导,他就自己摸索,即使道听途说的军中打熬新兵之法他也会视若珍宝,一丝不苟地照着勤学苦练。不懂厮杀的招式、技法,他就回想这些年与人打架的经历,总结摸索出一些简单动作后,就照着往死里练。没有兵器,他就用寺里的柴刀当做横刀来训练使用,在柴刀的后面加一节木棍,就可当成槊来用。排兵布阵的话,则是完全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结合他听过说书先生描述的战争场面,自己在脑中推演。
朱重八就是这么一个人,自从他设立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后,有条件他要学,没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学。虽然文武方面学得都不够正统,甚至连野路子也算不上,但是只要他朝着心中的目标走,即使困难重重进步速度很慢,他也会在同等条件的青壮中脱颖而出。在原本的历史时空中,朱重八要到了二十五岁后,在儿时的玩伴汤和的邀请下才最终加入到濠州郭子兴麾下的义军。但如今,因为无忌的横空出现,带着后世的科技和眼光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个时代,从量变慢慢发展到了质变。在无忌榜样力量的激励下,朱重八在二十岁的年纪就被激起了雄心壮志,迫不及待的想要闯出一片天地,竟主动想要加入义军。
就在朱重八日复一日地苦练技能时,神州各地就纷纷传出了义军此起彼伏的造反消息。首先是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全都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举韩山童为明王,以对应上民间流传甚广“明王出世,普度众生”和“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等说法。他们同时还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和赵均用起于起于徐州,短短一个月不到时间内,各地开始纷纷响应明王的号召,就连濠州的大土豪郭子兴好像也开始在招兵买马准备响应义举。
韩山童之所以能被推举为明王,主要是因他出身于白莲教世家,他的祖父就是白莲教主,而当时的白莲教徒众多,各地响应的义军又以白莲教徒居多。像方氏兄弟那种,为活命而造反,单独成军且实力够强的义军并不一定认他韩山童的明王旗帜,但是大举明王旗帜可迅速在民间拉起庞大的义军队伍,吸引各地的小山头来投,短时间内就能造成燎原之势。
白莲教起源于东晋时的白莲社,与佛教的净土宗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白莲教正式创立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创始人是江苏苏州人茅子元。早期的白莲教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其教义比较简单、通俗易懂,信奉弥勒和明王,提倡念佛持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善举,为下层百姓所乐于接受。白莲教自韩山童开始,才利用其教众分布既广又多的特性,组织起农民起义军。
收到濠州定远的土豪郭子兴正招兵买马的消息后,朱重八几乎兴奋得一夜都睡不着,他苦等的机会终于到了。别的地方对于朱重八这种一穷二白之人来说太过遥远了,而且等他听到消息再去投奔的话就只能从喽啰兵干起,不知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如今近在眼前的郭子兴才开始招兵买马,反而最适合他。不但不需一路冒着巨大的风险步行过去,而且郭子兴还在草创阶段,他凭借自身粗通文墨又有强悍身体素质以及略懂武略的优势,肯定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天,朱重八吃过早饭就辞别了师父和一众师叔伯,只告诉他们他要外出历练,可能会去投奔张无忌施主。朱重八的师父和一众师叔伯早就看出来,他那不安分的性子根本就不适合修佛,当时来投怀德寺只是为了活命而已,因而也没理到底要去哪里历练,只是一味地嘱咐他现在世道不平,路上要注意安全以及帮他准备一些干粮和少量的盘缠。
依依不舍地跪别了师父等人后,朱元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怀德寺。虽说在乱世中朱重八已经见多了生离死别,但是三年云游回来后,师父和一众师叔伯依旧待他如初,尤其是三年前的活命恩情,朱重八即使没打算皈依佛门也不敢轻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