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下二王并立,其他诸侯野心勃勃,似乎大汉被取代不过是板上钉钉。
甚至到了不过一睁眼睛就有可能变化的地步,只是有些人在逃避话题。
逃避这个朝代更替的话题。
其实这不难理解,无论朝代的帝王更替还是自然的衰败。
最后困难的只有平民百姓。
他们的税收,制度,货币,资产,很多都会改变,甚至有过老人不舍的花钱最后改朝换代,钱币失效的事情。
而朝代更替往往也代表着战争,一时间人心惶惶。
在这动荡局势下,有一小城却显得颇为平静。
此城名为清平镇,城中有一个教书先生,名叫苏文。
据说是秦朝开始就算是文官世家,不知道怎么开始家道中落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施展。
苏文深知天下大势不可逆转,但他不忍百姓受苦。
于是,他召集城中富户商贾,商议应对之策。
众人聚于一堂,皆是满面愁容。
苏文站起而言。
“吾等虽无力左右天下归属,但可保清平镇一时安宁。吾意将城中钱财收集,用以囤积粮食、打造兵器,再筑高墙以防乱兵。”
众人大惊失色,有人反对道。
“此举无异于造反,其他诸侯必然不会善罢甘休!”
苏文摇头笑道。
“非也,如今各地诸侯自顾不暇,哪有余力管我等小城之事。且此举只为自保,待乱世过后,再将剩余钱粮归还众人便是。”
众人犹豫良久,最终被苏文说服。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每个城市这般特立独行,只是在向其他诸侯展示自己的价值。
一个城市有战斗力,有粮草,那么就会有人争夺。
正当众人着手准备之时,消息却被苏文泄露出去。
周围几个诸侯听闻清平镇的举动,皆动了心思。
其中有一势力较大的军阀,率先派使者前来。
使者趾高气昂地进入城中,见到苏文便呵斥道。
“尔等小小城镇,竟敢私自屯粮集兵,莫不是要谋反?”
苏文镇定自若地回应。
“大人误会了,清平镇只想在乱世求存,绝无反意。”
使者冷笑一声。
“哼,不管你们有无反意,主公有意收编此地,若肯归顺,还可保得诸位富贵荣华;若不从,大军压境之下,玉石俱焚。”
苏文心中已经乐开了花,这是最快的捷径依附其他势力,哪怕得罪了其他势力,自己也有说辞,不会引火上身。
他看了看身旁满脸担忧的众人,缓缓说道。
“烦请使者回禀主公,此事关系重大,需给我们些时日考虑。”
使者不耐烦地甩了甩衣袖。
“也罢,限你们三日之内答复,否则后果自负。”
使者走后,众人围上苏文,焦急地询问对策,苏文望着远方,眼神坚定起来,似是已有了打算。
“来的军阀势力有一万多人,这不是什么大势力,早晚被人吞并,要依附,必须选择势力实力强大的。”
苏文立刻有了选择,曹老板野心勃勃,在他的治理下,估计被抓壮丁是早晚的事情。
而刘备则不一样了,他会用爱感化你,慢慢感化你。
让你心甘情愿的为他而战。
“苏文!现在怎么办?我们三日之内就会被军阀收编,武器粮草估计要被抢走。”
“别急,我还有一个法子。”
“什么?”
“我们,投靠刘备。”
“这!”
“刘备仁德早有所闻,投靠他,要比任何一个势力都要靠谱。”
“这倒是有几个道理。”
苏文决定派人前往刘备处传达归附之意。
然而,路途遥远且危险重重,还要绕过军阀的眼线,城中无人敢应下这个差事。
这时,一位年轻后生站了出来。
他自幼父母双亡,是城中众人接济长大,心怀感恩之心。
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前往。
苏文大为感动,交给他信物和信件。
少年踏上行程,一路上躲过不少的盘查。
历经艰辛,终于来到刘备帐前。
刘备听闻清平镇来意,露出欣慰笑容。他亲自接见少年,并承诺会保护清平镇百姓。
“三日之内嘛?你不要担心,三日之内,我绝不会让你们受到任何不公的待遇。”
刘备一脸和善,春光无限,毕竟刚刚当上了汉保王,底气十足。
少年带着刘备的承诺返回清平镇。
苏文得知后,立刻组织城中百姓欢迎刘备军队入驻。
这消息一传出刚刚的军阀就满脸黑线。
“该死!刘备怎么突然要扩大地盘?”
军阀不甘心就此失去清平镇这块肥肉,决定暗中使坏。
他派出一队精锐的轻骑兵伪装成山匪贼寇,抄小路前去拦截刘备的军队。
而此时,刘备率领大军正朝着清平镇进发,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那年轻后生跟随着队伍,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清平镇即将到来的安定日子。
就在离清平镇不远的一处山谷,军阀的轻骑兵追上了刘备的部队。
他们趁着夜色发动突袭,一时间箭如雨下。
刘备军虽有些慌乱但很快稳住阵脚,开始反击。
刘备骑马上前鼓舞士气,手中双剑直指苍天。
“将士们,清平镇的百姓在等着我们,天下的百姓也在这么等着我们!”
经过一场激战,刘备军凭借优秀的指挥和士兵的英勇击退了军阀的轻骑兵。
随后加快速度赶到清平镇。苏文带领百姓夹道欢迎,看到刘备真的如约而至,纷纷欢呼。
从此,清平镇积极发展生产,成为刘备势力范围内一座繁荣的小镇,百姓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担心战乱纷争。
清平镇成为刘备治下的一部分。在刘备的管理下,清平镇不仅避免了战乱之灾,而且百姓生活逐渐富足。
苏文因其智慧之举,被刘备委以重任,协助治理当地事务。
“你叫苏文是吗?”
“劳烦汉保王挂记在下。”
“你很不错,智谋攻略都不算俗人,这片城镇就交由你治理,希望你会不负众望。”
“我必当全力而为。”
城中富户商贾看到这番景象,也庆幸当初听从了苏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