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开了一上午,也到了饭点。
李国助回到官邸吃了午饭,刚想小憩些时,
不料头还没枕热,李德、赵贞雅、黄昭、金顺姬、陈勋五人就找上门来了。
没奈何,李国助只好忍着起床气,起来请他们喝茶,顺便讲解密营的诸般妙用。
其实密营并不是李国助别出心裁的发明,
而是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的秘密营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
并勾结满清余孽,成立了伪满洲国。
东北人民不甘心遭受日寇和满清余孽的双重欺压,纷纷自发组织起各种抗日武装力量,
包括原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农民武装、工人自卫队以及一些民间的义勇军等,
这些分散的力量为东北抗联的成立奠定了群众基础。
但由于义勇军缺乏统一组织、装备较差且成分复杂,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遭受重创。
1933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着手整合、改编这些抗日武装力量,
将其逐步纳入到党领导的统一抗日队伍中,
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陆续组建,这成为东北抗联的前身。
1936年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
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共编为11个军,人数最多时达3万余人。
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优秀将领在抗联各军中发挥重要领导作用,
他们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以山林为依托,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争,
给日寇和满清余孽以沉重打击,声威大震。
但由于伪满洲国占领着东北的城市和村镇,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斗争环境。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度,
抗联战士需要有能抵御严寒的住所来生存。
同时,部队的休整、伤员的疗养、粮食供给和后勤保障等,
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隐蔽的支点,
于是抗联战士们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秘密营地,简称“密营”。
早期抗联在群众基础较好或木帮较多的地方活动,建立的密营主要为医疗所、修械所等。
木帮通常指的是东北地区从事木材采伐、运输等相关工作的帮会。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为满足国内对木材的需求,
从满清开始就有大量的伐木工人在深山老林里从事木材采伐工作,逐渐形成了木帮。
在东北抗联时期,木帮为抗联提供了重要支持。
木帮成员熟悉山林地形,为抗联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充当向导等。
他们利用工作的掩护,为抗联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成为抗联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有力后盾。
1935年夏,日本侵略军实行“集家并屯”“保甲连坐”等政策,
抗联由公开活动转入地下,开始普遍建立密营,
并增加了宿营地、粮仓、被服厂、联络点、印刷厂等多种功能的密营。
密营选址以山高、林密、隐蔽、避风、向阳、临水、地势险要和易守难攻为先决条件,
力求为抗联战士提供安全舒适的休整场所。
多数密营都建于山高林密之处,如靖宇县的密营依托长白山山脉的深山老林,
“四块石”密营所在山势回环,林木遮天蔽日,便于隐藏,不易被日军发现。
部分密营位于沼泽地中,像老等山密营,四周是沼泽和漂筏甸子,
除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外,一般人难以进入。
密营功能多样,大致可分为军事、后勤保障、文化宣传三大功能。
作为部队休整、军事训练和指挥作战的据点,
较大的密营常由前哨营盘、防卫阵地和主营地三部分组成,
每个营地都设有两个以上的出口,便于队伍在敌人袭击时迅速转移或撤离。
密营内设有粮仓、被服厂、修械所等,为抗联部队提供物资储备和装备维修等保障。
如林口县的抗联五军密营,设有军部、营房、医院、秘书处、军需处、修械所、被服厂。
部分密营设有印刷厂,用于印刷宣传资料,进行抗日宣传和思想教育。
密营有马架子式、地窨子式、霸王圈式、天然式四种基本建筑形式。
马架子式的结构特点,是呈人字形,在两头用较粗的木杆交叉在一起,中间搭上横木,
然后在两面码上小木杆,抹上泥,再用树皮遮盖,无窗户,门在一头或两头。
其优点是架设简单,取材方便,缺点是通风不良,阴暗潮湿,面积有限。
地窨子式的结构特点,是选取向阳坡,向下挖掘数尺,
用圆木或石头堆砌作为墙体,屋内建有土石炕,可生火取暖。
其优点是保暖性强、面积可大可小,能根据地形灵活建造,
有3~5间的,也有10~20间的。
霸王圈式的结构特点,是以山里的沟膛子为基础,
在一侧向下挖掘1~2米,边挖边用木头垒成墙,
地面搭上棚子,棚顶用树枝伪装,屋内全部搭成火炕。
优点是适合大部队驻营,空间相对较大,缺点是对地形要求较高。
沟膛子是指山里的沟谷、山涧等地形。
这些地方通常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两侧是山坡或高地,
中间形成类似沟槽的地带,有自然形成的流水通道或在降雨时会形成水流。
沟膛子因为隐蔽性好,有一定的天然屏障作用等特点,
常被抗联战士利用来搭建霸王圈式密营。
天然式的结构特点,是利用高山深处的天然山洞,
布置好洞口伪装,洞顶有自然通气口,既隐蔽又便于观察外界。
其优点是天然形成的部分无需过多建造,较为省力,隐蔽性和安全性好,
缺点是天然山洞数量有限,难以大规模建设。
密营布局合理,能够相互呼应,并拱卫核心。
同一座山上的密营之间相互联系,交通方便,
一旦某个密营出现险情,其他密营可立即支援或接纳撤离者。
永久性密营常常建造前后密营,呈犄角之势,可相互呼应。
核心密营外围会建若干小型密营,或设置散兵坑,对核心密营起到拱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