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败再败,忽必烈的威望终于耗尽,即使黄金家族没有人与他争锋,可是诸王公已经回到了蒙兀人最早期那种部落各自为政的时代,而忽必烈,也只能躲在和林,每日醇酒美人,颓废度日。
轻松攻下幽燕,李檀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尽管有白莲教的支持,可是他不觉得这区区几个教徒,能抵挡住明廷大军。
半个月后,待幽燕局势稍微稳固一点,明廷从邳州、青岛、汴梁、紫荆关四个方向同时进军。
而鲁国那些官吏,也是无心守土,纷纷投降。
而在济南府城,鲁国国都所在,李檀日日寻欢作乐,待兵临城下之时,竟然一把火将整个济南府城烧成了白地,城中数十万白莲圣母的狂教徒通通烧死。
就连杨妙红这位白莲教的圣女,也消失无踪,不知是隐遁起来了,还是死在了那冲天大火中。
到此,明廷的军事行动基本完结,所有人都在等着那一刻,明廷正式昭告天地,祭天地。
明廷却不忙,他们首先需要迅速整顿整个黄河、淮河以北的局势,重新布置防务,安定人心。
最先要做的,就是收拢流民,在蒙元和鲁国境内,原本就流民遍地,如今这两个政府短时间内垮台,更是带来了许多更多的流民。
这些人需要安顿,这才是首要大事,否则,冬天来临,恐怕整个北地会饿殍遍地。
除此之外,面对北方的防务同样需要整顿,如今,蒙元北遁,虽然忽必烈威望大损,但是一旦草原出现雪灾等情况,蒙兀人必然南下,到时,如果北方处处漏洞,明廷就会处处受制。
这样一直忙碌了三四个月,所有流民初步收拢、安置,北方防务也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将行政中心搬到燕京的明廷终于开始考虑正式建国、登帝、祭天等一系列事宜了。
这里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郭守敬召回,一来需要他主持重新规划、营造燕京城,二来黄夏也需要召回,参加这一系列重大事务。
郭守敬回来后,黄芪召见他,直接将其委任为工部侍郎,专职负责燕京的规划、营建。
郭守敬顿时觉得事关重大,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建设,还关系到北方地气的收拢,阴山沿线防线的建设,乃至从南方输送粮秣到北方的通道,件件项项,他都需要考虑到。
他最先做的,就是带着黄夏走遍燕京城方圆千里,绘制出最详细的地势地脉图,然后考虑着要怎么营建这个城市。
最先解决的是城市的防御问题,直接从北方、西方连接阴山、太行山脉的地气,从东方、南方连接渤海的水气,在内也阴阳两仪阵套顺逆五行阵调理元气,在外则是天地铜炉阵主杀伤。
至于其他附加阵法,到时候按照需要加载在五行阵中,这都是局部的小问题了。
同时,需要拓宽南向运河,甚至主持拓宽从直沽口到燕京的海河,需要能直接让海船进出。
历朝历代,从长安到洛阳、汴京,物资运输不便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建都后,燕京一定会成为一个人口百万的庞大城市,而为了避免发生长安物资不足而需要到洛阳就食的悲剧,明廷直接规划,绝大部分物资都通过海运运抵燕京。
规划图做完,实际建造起来就很快了。
最先完工的是天坛、地坛,祭祀天地的所在,接着是大内。
这些工程,都是调用修士辅助完成的,特别是天坛和地坛,直接让楼观道和昆仑修士建造,楼观道擅长观星,就建造了天坛,昆仑擅长驱使地脉,就建造了地坛。
同时,此地也是上接天星,下联地脉的两个枢纽,整个京城的阵法核心之一。
这里连最基本的材料都是灵物,如基础用的是五行属性的砖石,再往上,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乃至最上面的建筑主体,都是经过炼制、处理的灵木,都是从南洋、西域、东海运来的大木。
考虑到防火的可能,整座建筑,天坛、地坛一体,炼制成了两件法器,而且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自行吸收灵气,不断成长。
至于皇宫大内的建设,反而显得漫不经心,分前后两重,前面是办公的所在,包括内阁、六部等等,日后都会在这里,还预留了大片建筑群。
而后面黄芪一家居住的所在,则不大,只有三宫六院,黄芪居住、办公的乾清宫,豆蔻居住的仁寿宫和黄夏居住的东宫。
当然这三宫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大片建筑群,以上这三宫只是主建筑,配套的还有一大堆宫殿。
后面,还留了一大片地方,规划六院的建筑空间。
这三宫呈现三角形分布,六院则在他们后面,呈现花瓣形状。
考虑到日后还可能有太后、公主之类的人口滋生,在这之后,靠近燕山的地方,全都留了出来。
这样,整个北京城大体呈现仍是传统城市的样式,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的样子。
不过,为了防止日后城市继续扩大而不能容纳现有人口,在其东西两侧,又陆续规划了三座小城。
不过,目前那些都还只停留在纸面上,紧赶慢赶,甚至调集了数十万修士,整个燕京终于在春节之前完成了大致的规划和重点建筑的修建。
至于阵法的布设,除了天坛、地坛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开始,可能需要数百年的不断完善才能完成。
不过建国之事不能再拖了,否则,天下人看你一统神州这么久了都没动静,难免会嘀咕。
因此,明廷决定在新年初一这一天,建国称制,正式对外宣称建立大明朝廷。
之所以选在这一天,即使北京仍是冰天雪地的,是为了展示除旧布新的决心。
这一天,从子时开始,新建不久的燕京城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今天的建国称制仪式会在各地县城、府城通过符篆同步展示,在各地也会有仪式。
首先在大内,也就是被称为紫禁城的皇城外城的大成殿举行继位仪式,黄芪登位称帝,建国号为明,以日月旗为国旗。
下令,将燕京改为北京,为首都。以武陵城为南都,万方城为西都,洛阳为中都,实行四都制。
这万方城都还控制在蒙兀人的手中,显示了一种决心。
同时,颁布第一份正式的诏令,《大明建国诏书》,公布了建国的由来,告诫后世子孙勿忘先辈创业艰难。
同时,公布第二个五年计划,宣布要在未来五年安置中原流民,恢复生产,休养生息。
这个计划,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区域更大,治下的人口更多。
同时,宣誓继续对蒙兀人用兵,明廷的国土应该北至北冥,西至西辽营建的西京,东至大海,南至交趾。
接着,先去天坛和地坛祭祀天地神灵,这次祭祀的神灵同样包括三清四御和诸天星君,不过这一次没什么异象,只是有一大股功德落入黄芪所带的那小鼎之中。
接着去紫禁城之左的先贤殿祭祀先人和先贤。
黄芪的先人除了他师傅黄药师外也没有其他人了,最终,在先贤殿中放了两尊牌位,黄药师和陈天的师傅长岩道人。
一边侧殿中放了自辰漏观成立起,坐过诸多贡献的修士,包括万海、李诚、吴云等许多人。
另外一侧,就是华夏自古以来的贤人志士,包括三皇五帝,孔丘庄周等。
至于陈天,黄芪的意思也是想将他和万溪移入其中,被其拒绝了,用他的话说,就是他未来是要升天为仙的,现在给他搞个牌位不是咒他嘛。
就连这次登基大典,陈天都只有派了一个冰魄珠化身出现,本体依旧躲在辰漏观推演阵法。
第二年开春后,明廷果然开始进军草原,从河北、山西、陕西分东中西三路进军,西路直指河套,切断蒙元最后一块适合农耕之地,中路切断草原东西连接,而东部则是进军水草最丰沃的科尔沁草原。
三路齐发之下,蒙兀人三站皆败,再次后退,忽必烈中途病死,其子真金继位,向明廷乞降。
明廷同意了,但是需要他带着部署进关,迁入关内。
真金不许,返回北地,坚守和林,同时化整为零,四处滋扰明军。
明军不为所动,采用在蔡州用过的战术,在水源处筑城,沿途修筑坞堡的战术,慢慢缩小包围圈的战术,困死蒙兀人。
三年之后,明军终于攻下了和林,真金自焚,蒙兀人最后一任大汗战死。
接着,明廷继续执行绞索战略,在大的水源地之畔筑城,在水草丰茂的草原筑坞堡,同时,绞死所有蒙兀上层,解放牧民。
将牧民按户安置,每一户划定固定的草场,不得游牧。
同时,大量收购牧民的牲畜、肉奶,输出粮食、茶叶、盐巴、草料等物资,将草原的经济与中原融为一体。
同时,输出各种宗教到草原上,让草原上的佛寺、道观,甚至是白莲教徒到处都是。
七年之后,明廷征服整个北方草原,将其一步到位,划分为七府几十个县,每一个县都筑有数不清的坞堡,界墙,家家有固定的草场。
同时,东北的开发也提上了议程,不过目前只是规划,建立了几个小城市,并没有大量填充人口。
同时,继续对东北用兵,将三韩之地的那几个小国一一灭亡,迁其民到东北三府。
又十年后,一个崭新的帝国重新崛起在东方,他的疆域之大,人口之多,兵力之强盛,修士之繁多,前无古人。
又两年后,辰漏观上空,电闪雷鸣,陈天一声长啸,从中飞了出来,将满天雷霆一卷,收入了神霄雷令中。
他直接一个遁法,到了紫禁城上空,这里已经是黄昏,宫中人口不多,只有前宫中有许多办事的官员来来去去。
他看了看,看到黄芪一家此时正在仁寿宫中,豆蔻的住处用饭,因此,他直接降下身形,直入宫中。
直到此时,整个紫禁城警兆大响,几十个修士被惊动了,飞了起来。整个宫中也有无数人被惊动,无数顶盔带甲的军士集结成队,往这边扑过来。
陈天轻笑一声,确实是戒备森严。
而黄芪一家也被吓了一跳,黄芪直接握住了一直挂在腰间的那个小鼎,直到看到陈天之后才放松下来,躬身一礼,道:“师傅,你出关了?”
陈天点点头,道:“不错,终于完成了,来看看你。”
接着又道:“你召集治下所有门派,到京城来开会吧,正式开始在整个神州布下星辰大阵,缓解元气不足,磨灭天地煞气,彻底终结这一场劫数。”
黄芪点点头,就要出去布置,陈天制住了他,道:“找个人去吧,我陪你吃顿饭,我们以后相聚的时间不会多了。”
“说来,还是我亏欠你,虽说收你为徒,可是也没传授给你什么功法,反倒是将天下这副重担压在了你身上。”
“气运所限,你们修道最多也就是个金丹,日后有机会,还是卸了这副担子吧!”
黄芪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哽咽着。
反倒是豆蔻开口宽解道:“如果不是遇到师傅,我们两人恐怕早就死在乱军之中,如今我们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黄芪也点头称是。
“等你们宗室繁衍,就将几支遣散出去吧,以防万一,每隔几代遣散一批,不要留着那么多宗室当猪养着。”
说完,又道:“将你那鼎给我。”
黄芪依言,从腰间解下了那个小鼎,递给了陈天。
“用它当做阵眼,布置完成后再取出来,这鼎会得到一大笔功德,日后当做国家镇压气运的法宝,福泽绵延,子孙成群。”
一边说,一边拿起附近的一双筷子夹起桌子上的菜吃了起来。
黄芪三人也坐了下来,一同吃了一顿饭,味道不错,比陈天在白帝城珍馐楼吃的那顿好吃多了,灵气浓郁。